陕西省西安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所属分类:德育在线 阅读次数:1419 发布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2005-05-11
1997年5月,原国家教委下达了九五重点科研课题《重点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我校承担了子课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研究任务,从此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经过三年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逐步推开,努力提高全体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教育工作,教育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能力及操作技巧。但是事实求是的说,97年的时候,我校师资队伍在这方面还显得十分薄弱。为了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规范性,三年来,我们分三步在教师队伍建设上狠抓了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这一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97年,我校首先成立了课题研究中心组。中心组由主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负责,聘请了17位有一定科研素养、热心于科研工作的中青年教师组成。为了尽快提高中心组的研究能力,尽早发挥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领头雁”的作用,我们采取了4条措施:
1.聘请专家担任指导老师,先后请陕西师大、西北大学、教科所欧阳仑教授、王淑兰教授、齐浩副教授、杨德庆研究员、邓丽轩校长等专家、学者作专题辅导报告,并请齐浩副教授长期担任了中心组顾问。
2.选派人员外出培训。我们先后派主管校长、德育处主任、教科室主任、课题研究中心组成员赴北京等地参加由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等单位主办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短期培训班。
3.制定心理学理论学习制度,明确学习任务和进度,以自学为主,定期召开学习交流会,检查学习效果。
4.把研究任务落实到人。我们依据权威心理研究机构所编制的问卷,对全校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根据调查分析的结果把这一课题分解成为角色认识调适研究、学习心理研究、青春期心理健康研究、离变异家庭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考试焦虑问题研究五个专题,把中心组分成五个研究小组,要求每个小组制定研究方案,定期进行个案分析,每学期写出总结,两年拿出初步成果。通过这4条措施,不断提高中心组成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今年7月,我校承担的国家级科研课题已经结题,中心组五个研究小组共撰写论文17篇,其中,青年教师黎建军撰写的《离变异家庭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饶春燕同志撰写的《初中学生角色认知问题初探》、程改明、杨毅同志撰写的《青春期健康教育点滴》等几篇论文在全国部分重点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上交流,受到了中外著名心理学家的一致好评,教研室主任范文海老师《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心理优势,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一文和张根宝老师《中学生常见的几种错误心理及矫正对策》一文先后被《陕西教育》全文刊登。
98年,我们以中心组为核心,动员全体班主任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除定期为班主任举办专题辅导报告外,还开展了“三个一”活动,即上好一堂心理辅导班会、研究一个典型个案、写好一篇科研论文,以此促进全体班主任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研究和实践。两年来,班主任们热情学习心理学知识,主动把理论用于实践,自觉地在平凡的教育生活中从心理发展的角度发掘教育的契机和艺术,班级工作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有了新的起色。高2002级(3)班班主任许变丽同志认真探索独生子女的角色转换问题,积极采取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努力引导学生做好自我角色的转变,主动地去适应集体,体验自己和集体的鱼水关系。经过仅仅半年多的努力,便把四面八方汇聚在一起的五十多名同学凝聚成了一个充满热情、充满爱心、充满责任感的班集体,受到校内外广泛的赞誉。年初,该班被评为省级先进班集体。
今年,我们迈出了第三步。明确提出了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口号。主要从三个“优化”上着手,一是优化校园人际关系,二是优化德育教育,三是优化教学过程。通过三个“优化”,进一步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的整个教育过程中。目前,我校已经形成了以课题研究中心组为核心,以年级组长、班主任、教研组长、教研员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格局。
在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和水平的同时,我们还特别重视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修养。因为,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先决条件,教师因心理失误、情绪失控而引发学生心理问题、导致教育失败的例子屡见一鲜,教训十分深刻。在学校的倡导下,全体教师努力更新教育观念,热切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自觉在教育过程中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以积极、健康的心态走上讲台、走近学生,不少教师成了学生真正的良师益友。青年教师李亮,针对作文批改中套话泛滥,指责过多,搞得学生对作文了无兴趣的现状,提出了“换一种眼光看作文”,他专门写了一篇论文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指出:“我认为,‘改’不如‘看’,去关注,更要去欣赏,要有漫步于花园的从容,要有读友人来信的专注,要有倾听诉说的真诚,真正达到一种精神上的交流。‘言为心声’,一篇作文就是一扇小小的窗户,去感觉学生的情感,去把握他们的思想,可肯定、可鼓励、可争议、也可批驳。这是近似笔谈的交流,老师当然该处于主导地位,但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关注每一篇作文后面一个个生机勃勃的个体,要去欣赏学生的作文,欣赏他们的创造、热情、进步、智慧、活力,欣赏所有闪光之处,而不斤斤计较于文章结构、遣词造句。老师的关注与欣赏是一个导向,这个导向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学生的作文方向,老师关注情感,作文中的真情实感会慢慢多起来,这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否则就会象在贫瘠的土地上劳作,难有收获,只剩下苍白和空洞。老师的欣赏更为重要,一次真诚的欣赏也许会改变一名学生对作文、甚至是对语文的态度。”他的这种主张,反映了教师的关注欣赏,对完善学生人格有着何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折射出一个教师应当具备的优秀的心理品质。今年高考后,《三秦都市报》记者来校采访学生,当问及学生对西安中学最深的感触是什么的时候,不少同学教师说:“老师任何时候都充满活力,上课从不把坏情绪带给我们。”“老师对我们像朋友,把我们当作自己的孩子,我们为有这样的老师而感到幸福自豪。”
二.突出一个重点,抓好三个结合,有针对性地分层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我们认为,中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在整体上是健康的,即使表现出某些“问题”,其大量的还是成长过程中伴随出现的发展性问题。所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应当是解决学生的“发展性”问题,即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多数同学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使其内心世界更为丰富,精神生活更为充实,各种潜能得到发展,而不应当偏重于“异常性”问题的矫治和调适。基于以上实际和认识,我校把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思路确定为:突出一个重点,抓好三个结合,针对特点,分层实施。“一个重点”就是实施群体教育、提高整体素质;“三个结合”就是把培养全体学生的健全人格与帮助少数有心理困扰或障碍的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结合起来,把集体辅导与个别咨询结合起来,把专题研究与普遍参与结合起来;“针对实际,分层实施”就是针对不同学段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确定年级教育主题。我们确定的年级教育主题是:初一、高一重点进行角色适应教育,高二重点实验学习心理研究,初三、高三侧重进行考试心理调适。三年来,我们坚持按照这样一个思路去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了普遍的提高。
在初二年级学生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方案中,我们设计了一套系列活动:①观看两次录像,奠定心理承受的基础。组织全年级学生分男女观看人教社出版的《青春期性知识教育》和录相《少男少女》、《笑迎花季》,观看后,由老师分别对男女生进行引导教育。②召开两次主题班会,指导学生调整心态。由班主任向学生介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心理健康的衡量标准,指导学生调整情绪、注意力,要求学生养成自检、自查、自我预防的习惯,增强自我保护意识。③举办一次报告会,打好青春期早恋预防针。对中学生中的早恋现象,我们认为用“水来土堙、恋来力拆”的办法是不足取的,不如提前预防,正面教育,晓之以厉害,动之以情,以理服人,教人教心。因此,每届初二,我们都要举办以“早恋”问题为主题的报告会,由中心组专门从事这方面科研的老师给学生讲早恋的产生、危害、防止办法,力求与学生在这方面达成共识,帮助学生理智地对待早恋。④开办心理信箱与心理教育园地。心理信箱每班设一个,由班主任掌管钥匙,学生自愿不记名投稿就自己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惑提出问题,老师定期开箱,由中心组老师分析并利用班会解答学生的疑问。要求班班办“心理园地”,普及心理知识,提高学生自我调适、自我发展的能力。⑤开通心理咨询热线,真心实意地帮助学生及时排除心理上的障碍,化解不良情绪。三年来,我们这方面的工作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广泛支持,对初二年级学生身心的平衡过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98年,我们对高九九级就“情绪”、“价值观”和“职业道德”三项进行了问卷调查,“情绪自测问卷”的结果表明:面对考试,表现“沉着”的占30.5%;“紧张”的占44.2%,“焦虑”和“害怕”的占13.3%;“无所谓”的占12%。大约有57%的学生处于心理疲劳状态。学校认真研究了学生的心理状态,首次把“做好考试心理调适”列入了“高九九级高考备考计划”。中心组和年级组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①实施学生、家长同步心理健康教育,优化家庭心理环境,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年级组多次召开家长会,运用心理学理论、典型事例、个案材料积极引导家长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素质,正确认识孩子,不施压,不订过高指标,能与学校密切的配合。②发掘学生自身潜能,努力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学校一方面请陕西师大心理学教授对学生作了“考前心理调适”的专题报告,另一方面要求全体任课老师根据需要调换角色,变为学生的知心朋友,随时掌握学生心理脉膊,解开学生心理上的种种困惑,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估计和评价要做到恰如其分,察身知己,实事求是,有一个合理的期望水平和一个客观的评价,同时,要做到心胸开阔,不惧怕失败和挫折,既不自怨自艾,也不怨天尤人。③培养学生的“心理优势”。心理学家把心理素质好、并达到一定的高度称之为“心理优势”,把长期的、多次失败而产生的心理障碍称之为“失败定势”。中心组和年级组密切配合,采取了自我训练、放松训练等多种方法,使不少学生从“失败定势”的阴影中走出来,步入“心理优势”的理想境地。例如,文科班有位女同学,性格开朗,兴趣广泛,接受能力强,热心公益活动,但就是“长不大”,贪玩。在复习备考最紧张的阶段,她也是不急不慢,得空就拨弄个小玩意。家长急得火烧火燎,整天唠叨不停,收效甚微。学习成绩自然也不很理想。家长很失望,早早联系好补习班,准备来年再说。心理咨询组得知这一情况,主动找这个同学谈心。她无奈地说:“家长、亲戚朋友、周围的人都说我不行,我还有什么指望?”咨询组的老师充分肯定了她的优点,特别指出“接受能力强”是她最大的优势,充分发挥这种优势,准行!一定能获得成功。抓住“闪光点”,拨亮一盏灯。有了成功的强烈渴望,有了必胜的自信,这个同学变了,最后几个月老老实实地下了一番功夫,考试结果,以702分被录取到财院。拿到录取通知书,她高兴地对老师说:“真得感谢您那句话,‘你准行!’”。2000年高考理科状元杨永亮同学也有同样的感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我是属于那种过于自信、一向自我感觉良好的人,对什么都不太在乎,我还有个很明显的缺点——固执,比如与同学探讨问题,有时我错了,还认为自己正确。刚上高三时,我参加竞赛没考好,觉得没什么,认为考前5名就不错了,上课有时不老实了。老师发现后多次与我谈心,他对我说:‘不要满足现状,你的潜力很大,你可以做得更好。’老师的话虽然水多,但我感觉到这话的分量,也感到了老师对我的关爱,所以从高三起我逐步克服了自己的自满情绪,我认为得‘状元’并没什么了不起,最大的收获是老师让我明白,无论做什么都应尽量做到‘更好’,而不是‘差不多’。”这两个典型的事例,说明培养学生的“心理优势”是何等的重要。
99年高考,这一级学生取得优异成绩,获得了大面积丰收。480名同学参加高考,上线率为94.4%,省控线以上有340名,重点线以上有245名,800分以上有15人。高三(8)班岳亮同学以900分获省文史类第一名,高三(8)班温玉炜同学以866分获省外语类第一名,高三(6)班张渊同学以898分获省理工类第二名,高三(7)班李彬璐同学以854分获省文史类第三名。这些成绩的取得,与考前成功的心理调适有着密切的关系。
初一、高一学生首先面临的问题便是角色转换——由在家庭团体中的角色转换为在班级团体中的角色,由在小学、初中已熟悉的班级团体中的角色转换为新的班级团体中的角色。在这个角色重新定位的过程中,不少学生往往会陷入两种角色的矛盾之中,为角色的迷失而困扰,从而引发心理问题,影响身心的健康发展和学业进步,这种现象在重点中学尤其表现的突出。因此,帮助学生调适自己的角色,正确认知自己在新的团体中的位置,解除他们在角色重新定位时的困惑,拉着他们走出这个关键“段”中的心理危机,促使其心理向良好的方向发展,当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重点。
经过三年的探讨、实践,我们认为行之有效地办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激励。激励就是以某种刺激为诱因,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就是把外在的刺激内化为个人的自觉的行动过程。激励是使学生主动确定自己在团体中的位置,正确建立角色行为,化解角色迷失危机的有效途径。
例如,初一的一个班会。班主任走进教室,把一个四周用布包严的盒子放在讲桌上,说:“今天,我拿来一样东西,是特意从我们学校最优秀的好学生那里找来的。看了这些东西,将会使你们变得同他们一样出色。但有一个条件,就是在看完之后,请你别说什么,否则就不灵验了。”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在依次看完后,老师问他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答“镜子”,老师说:“不,你们看到的是一个又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他们是谁?”学生兴奋地齐答“我们!”老师说:“对!你们都是出色的、优秀的好学生!”学生振奋。老师又说:“要是把老师的话变成现实,需要干什么?”学生踊跃发言,各抒己见,说:“要努力”、“要自信”、“要克服缺点”……
这是中心组一位班主任老师设计并主持的一次班会,它的理论依据是激励理论中的期望理论,目的在于通过这种渠道把老师对学生的角色期望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在新团体中树立良好形象的自信心。为了回报老师的信任,保护和发展这样的良好形象,学生就会从多方面努力,作出种种引人注目的创造性行为表现,从而获得进步。
2.目标。目标是一定时期内个体、集体或组织所期望达到的成果。我校对班集体实施了目标管理,要求起始年级的每一个班一是要确定目标(班级目标、个人目标;学习目标、纪律目标、体育目标等);二是要制定实施目标的具体措施(班级公约、个人学习计划)。通过前者帮助团体成员明确角色期待,通过后者规范团体成员的角色行为。我们认为,目标由确定到实现的过程便是学生自我调适、自我教育、实现自我统合的过程。实现目标,需要每一个学生充分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而目标的实现则可以促进学生自我认知能力的发展。
目标管理对于促进“差生”的转变有效果,其产生效应的关键在于目标必须切合差生的个体特点和实现目标的现实条件。我们认为,“差生”之差主要是因为自我认知能力、社会认知能力以及自我控制能力较一般同学低。正因如此,他们在实现团体目标的进程中常常受阻,常常品尝失败的滋味,天长日久,以致对失败感到麻木,失去进步的信心。如果目标的确定超出他可能实现的高度,那么就如同虚设,不仅不能帮助他走出失败的泥潭、品尝成功的喜悦,反而会加剧其失败感,强化其逆返心理。所以我们要求班主任在帮助差生制定目标时,一定要在制定长远目标的前提下,制定若干中间目标(过渡目标),而且若干中间目标要一个高于一个,呈台阶式上升,最后与团体目标并轨。实践证明,效果极佳。
3.评价。进入青年期的学生,开始关心自己的成长,他们一方面十分敏感别人尤其是老师对他的评价,另一方面,开始形成自我评价能力。而自我评价能力又往往是从周围人们的期望、评价中产生的。因此,对于学生而言,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正确评价自我、认知角色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任何偏离性评价都可能影响学生认知能力的健康发展。
老师过高的要求、过多的指责以及不公正的批评、会使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引起种种反常行为,例如逆反、虚荣、心理压抑和冒险、厌学、厌世,甚至犯罪等畸形心理状态。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差生”的评价上。以此为戒,我们要求教师对差生评价的原则必须坚持公正,恳切;多表扬,少批评;批评而不挖苦,在批评中有肯定、有希望。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优生的评价往往走入一个误区——一味表扬、赞许。实际上,不恰当的溢美之辞也会给学生带来角色认知的困惑。例如学生小李在小学、初中一直担任大队长和班长,并被评为市级三好学生,考入我校高一后,老师在宣布临时班干部名单时,没有让他当班长,而让他担任了英语科代表,该同学因老师的“大材小用”,深感委屈,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失落感,不愿为新集体出力,工作松松垮垮,学习也提不起劲头,既看不起比他差的同学,又不服气比他强的同学,独来独往,情绪消沉低落,沉浸在对过去生活的留恋中不可自拔。该同学的这种心理障碍便是由于他在小学、初中受到了太多的肯定和表扬,他人的这种评价,使该同学形成了一种自以为最优秀、无人可以比拟的、高高在上的自傲心态,认定了自己在团体中的中心位置。到中学后,“削官为民”,且发现新的团体中有比自己更优秀的同学,因此,在自我评价的问题上产生了严重障碍,难以承受,不敢面对现实,出现了严重的不适应。该同学的教训,应当引起我们对优生进行科学评价的思考。
在学习心理的研究上,我们重点探讨了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学习动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一是厌学,二是焦虑极端化。我们采取的矫正手段及策略是:
1.对于那些因以往学习上受过失败打击而厌学的学生,可针对他们没有享受或很少享受成功欢乐的特点,想方设法让他们能够在一定的学习活动中分享学习成功的欢乐。首先,从感情上主动接受他们、关心他们,使他们感到老师并不讨厌他们。其次,寻找适当的机会,跟他们正面接触,并采取一些易于他们接受的方式,指出他们的缺点和不足,同时肯定他们身上有关学习的优点,教育鼓励他们正确对待失败,培养其忍受失败的能力及克服困难去争取成功的信心。第三,采取学习上“给糖吃”的办法即在教学上设计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让这些同学回答,让他们分享学习上的快乐,使其意识到“我并不笨,我也能学好”。
2.对于焦虑过高的学生,可作放松心理训练以减轻他们心理上的压力,要针对他们报负大于实际学习水平和能力的特点,帮助他们查出学习失利的原因,使他们能意识到自己所定目标超出了自己的实际,并帮助他们及时调整自己的奋斗目标,从而再次鼓起他们学习的勇气,扬起学习的风帆。
3.对于焦虑过低的学生,通过一定的方式增加其心理上的压力,同时给予必要的刺激和批评,即采取训导式教育。要经常找他们谈话,并给他们提出一些明确的任务和严格的要求,督促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通过较少长时间的训练,激发和诱导出他们学习的紧迫性,使他们逐渐走上主动学习的轨道。
除此以外,增强学生学习动力还应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①注意沟通师生情感,通过情感移入去影响、感化学生。②充分调动整个班集体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良好的集体心理气候,以利学习动力缺乏的同学产生归属心理。③及时而明确地为学生提供学习动力的信息反馈。④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时还应注意生理和心理上的个别差异。⑤注意满足不同层次学习动力缺乏同学的学习需要。
总之,经过三年的研究与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基础工程,对于学生的“成人”、“成才”,对于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目前,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虽已步入正轨,但与兄弟学校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在今年的工作中,我们愿与兄弟学校加强这方面的交流。
一.逐步推开,努力提高全体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教育工作,教育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能力及操作技巧。但是事实求是的说,97年的时候,我校师资队伍在这方面还显得十分薄弱。为了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规范性,三年来,我们分三步在教师队伍建设上狠抓了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这一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97年,我校首先成立了课题研究中心组。中心组由主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负责,聘请了17位有一定科研素养、热心于科研工作的中青年教师组成。为了尽快提高中心组的研究能力,尽早发挥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领头雁”的作用,我们采取了4条措施:
1.聘请专家担任指导老师,先后请陕西师大、西北大学、教科所欧阳仑教授、王淑兰教授、齐浩副教授、杨德庆研究员、邓丽轩校长等专家、学者作专题辅导报告,并请齐浩副教授长期担任了中心组顾问。
2.选派人员外出培训。我们先后派主管校长、德育处主任、教科室主任、课题研究中心组成员赴北京等地参加由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等单位主办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短期培训班。
3.制定心理学理论学习制度,明确学习任务和进度,以自学为主,定期召开学习交流会,检查学习效果。
4.把研究任务落实到人。我们依据权威心理研究机构所编制的问卷,对全校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根据调查分析的结果把这一课题分解成为角色认识调适研究、学习心理研究、青春期心理健康研究、离变异家庭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考试焦虑问题研究五个专题,把中心组分成五个研究小组,要求每个小组制定研究方案,定期进行个案分析,每学期写出总结,两年拿出初步成果。通过这4条措施,不断提高中心组成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今年7月,我校承担的国家级科研课题已经结题,中心组五个研究小组共撰写论文17篇,其中,青年教师黎建军撰写的《离变异家庭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饶春燕同志撰写的《初中学生角色认知问题初探》、程改明、杨毅同志撰写的《青春期健康教育点滴》等几篇论文在全国部分重点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上交流,受到了中外著名心理学家的一致好评,教研室主任范文海老师《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心理优势,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一文和张根宝老师《中学生常见的几种错误心理及矫正对策》一文先后被《陕西教育》全文刊登。
98年,我们以中心组为核心,动员全体班主任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除定期为班主任举办专题辅导报告外,还开展了“三个一”活动,即上好一堂心理辅导班会、研究一个典型个案、写好一篇科研论文,以此促进全体班主任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研究和实践。两年来,班主任们热情学习心理学知识,主动把理论用于实践,自觉地在平凡的教育生活中从心理发展的角度发掘教育的契机和艺术,班级工作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有了新的起色。高2002级(3)班班主任许变丽同志认真探索独生子女的角色转换问题,积极采取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努力引导学生做好自我角色的转变,主动地去适应集体,体验自己和集体的鱼水关系。经过仅仅半年多的努力,便把四面八方汇聚在一起的五十多名同学凝聚成了一个充满热情、充满爱心、充满责任感的班集体,受到校内外广泛的赞誉。年初,该班被评为省级先进班集体。
今年,我们迈出了第三步。明确提出了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口号。主要从三个“优化”上着手,一是优化校园人际关系,二是优化德育教育,三是优化教学过程。通过三个“优化”,进一步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的整个教育过程中。目前,我校已经形成了以课题研究中心组为核心,以年级组长、班主任、教研组长、教研员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格局。
在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和水平的同时,我们还特别重视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修养。因为,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先决条件,教师因心理失误、情绪失控而引发学生心理问题、导致教育失败的例子屡见一鲜,教训十分深刻。在学校的倡导下,全体教师努力更新教育观念,热切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自觉在教育过程中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以积极、健康的心态走上讲台、走近学生,不少教师成了学生真正的良师益友。青年教师李亮,针对作文批改中套话泛滥,指责过多,搞得学生对作文了无兴趣的现状,提出了“换一种眼光看作文”,他专门写了一篇论文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指出:“我认为,‘改’不如‘看’,去关注,更要去欣赏,要有漫步于花园的从容,要有读友人来信的专注,要有倾听诉说的真诚,真正达到一种精神上的交流。‘言为心声’,一篇作文就是一扇小小的窗户,去感觉学生的情感,去把握他们的思想,可肯定、可鼓励、可争议、也可批驳。这是近似笔谈的交流,老师当然该处于主导地位,但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关注每一篇作文后面一个个生机勃勃的个体,要去欣赏学生的作文,欣赏他们的创造、热情、进步、智慧、活力,欣赏所有闪光之处,而不斤斤计较于文章结构、遣词造句。老师的关注与欣赏是一个导向,这个导向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学生的作文方向,老师关注情感,作文中的真情实感会慢慢多起来,这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否则就会象在贫瘠的土地上劳作,难有收获,只剩下苍白和空洞。老师的欣赏更为重要,一次真诚的欣赏也许会改变一名学生对作文、甚至是对语文的态度。”他的这种主张,反映了教师的关注欣赏,对完善学生人格有着何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折射出一个教师应当具备的优秀的心理品质。今年高考后,《三秦都市报》记者来校采访学生,当问及学生对西安中学最深的感触是什么的时候,不少同学教师说:“老师任何时候都充满活力,上课从不把坏情绪带给我们。”“老师对我们像朋友,把我们当作自己的孩子,我们为有这样的老师而感到幸福自豪。”
二.突出一个重点,抓好三个结合,有针对性地分层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我们认为,中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在整体上是健康的,即使表现出某些“问题”,其大量的还是成长过程中伴随出现的发展性问题。所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应当是解决学生的“发展性”问题,即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多数同学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使其内心世界更为丰富,精神生活更为充实,各种潜能得到发展,而不应当偏重于“异常性”问题的矫治和调适。基于以上实际和认识,我校把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思路确定为:突出一个重点,抓好三个结合,针对特点,分层实施。“一个重点”就是实施群体教育、提高整体素质;“三个结合”就是把培养全体学生的健全人格与帮助少数有心理困扰或障碍的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结合起来,把集体辅导与个别咨询结合起来,把专题研究与普遍参与结合起来;“针对实际,分层实施”就是针对不同学段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确定年级教育主题。我们确定的年级教育主题是:初一、高一重点进行角色适应教育,高二重点实验学习心理研究,初三、高三侧重进行考试心理调适。三年来,我们坚持按照这样一个思路去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了普遍的提高。
在初二年级学生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方案中,我们设计了一套系列活动:①观看两次录像,奠定心理承受的基础。组织全年级学生分男女观看人教社出版的《青春期性知识教育》和录相《少男少女》、《笑迎花季》,观看后,由老师分别对男女生进行引导教育。②召开两次主题班会,指导学生调整心态。由班主任向学生介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心理健康的衡量标准,指导学生调整情绪、注意力,要求学生养成自检、自查、自我预防的习惯,增强自我保护意识。③举办一次报告会,打好青春期早恋预防针。对中学生中的早恋现象,我们认为用“水来土堙、恋来力拆”的办法是不足取的,不如提前预防,正面教育,晓之以厉害,动之以情,以理服人,教人教心。因此,每届初二,我们都要举办以“早恋”问题为主题的报告会,由中心组专门从事这方面科研的老师给学生讲早恋的产生、危害、防止办法,力求与学生在这方面达成共识,帮助学生理智地对待早恋。④开办心理信箱与心理教育园地。心理信箱每班设一个,由班主任掌管钥匙,学生自愿不记名投稿就自己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惑提出问题,老师定期开箱,由中心组老师分析并利用班会解答学生的疑问。要求班班办“心理园地”,普及心理知识,提高学生自我调适、自我发展的能力。⑤开通心理咨询热线,真心实意地帮助学生及时排除心理上的障碍,化解不良情绪。三年来,我们这方面的工作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广泛支持,对初二年级学生身心的平衡过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98年,我们对高九九级就“情绪”、“价值观”和“职业道德”三项进行了问卷调查,“情绪自测问卷”的结果表明:面对考试,表现“沉着”的占30.5%;“紧张”的占44.2%,“焦虑”和“害怕”的占13.3%;“无所谓”的占12%。大约有57%的学生处于心理疲劳状态。学校认真研究了学生的心理状态,首次把“做好考试心理调适”列入了“高九九级高考备考计划”。中心组和年级组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①实施学生、家长同步心理健康教育,优化家庭心理环境,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年级组多次召开家长会,运用心理学理论、典型事例、个案材料积极引导家长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素质,正确认识孩子,不施压,不订过高指标,能与学校密切的配合。②发掘学生自身潜能,努力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学校一方面请陕西师大心理学教授对学生作了“考前心理调适”的专题报告,另一方面要求全体任课老师根据需要调换角色,变为学生的知心朋友,随时掌握学生心理脉膊,解开学生心理上的种种困惑,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估计和评价要做到恰如其分,察身知己,实事求是,有一个合理的期望水平和一个客观的评价,同时,要做到心胸开阔,不惧怕失败和挫折,既不自怨自艾,也不怨天尤人。③培养学生的“心理优势”。心理学家把心理素质好、并达到一定的高度称之为“心理优势”,把长期的、多次失败而产生的心理障碍称之为“失败定势”。中心组和年级组密切配合,采取了自我训练、放松训练等多种方法,使不少学生从“失败定势”的阴影中走出来,步入“心理优势”的理想境地。例如,文科班有位女同学,性格开朗,兴趣广泛,接受能力强,热心公益活动,但就是“长不大”,贪玩。在复习备考最紧张的阶段,她也是不急不慢,得空就拨弄个小玩意。家长急得火烧火燎,整天唠叨不停,收效甚微。学习成绩自然也不很理想。家长很失望,早早联系好补习班,准备来年再说。心理咨询组得知这一情况,主动找这个同学谈心。她无奈地说:“家长、亲戚朋友、周围的人都说我不行,我还有什么指望?”咨询组的老师充分肯定了她的优点,特别指出“接受能力强”是她最大的优势,充分发挥这种优势,准行!一定能获得成功。抓住“闪光点”,拨亮一盏灯。有了成功的强烈渴望,有了必胜的自信,这个同学变了,最后几个月老老实实地下了一番功夫,考试结果,以702分被录取到财院。拿到录取通知书,她高兴地对老师说:“真得感谢您那句话,‘你准行!’”。2000年高考理科状元杨永亮同学也有同样的感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我是属于那种过于自信、一向自我感觉良好的人,对什么都不太在乎,我还有个很明显的缺点——固执,比如与同学探讨问题,有时我错了,还认为自己正确。刚上高三时,我参加竞赛没考好,觉得没什么,认为考前5名就不错了,上课有时不老实了。老师发现后多次与我谈心,他对我说:‘不要满足现状,你的潜力很大,你可以做得更好。’老师的话虽然水多,但我感觉到这话的分量,也感到了老师对我的关爱,所以从高三起我逐步克服了自己的自满情绪,我认为得‘状元’并没什么了不起,最大的收获是老师让我明白,无论做什么都应尽量做到‘更好’,而不是‘差不多’。”这两个典型的事例,说明培养学生的“心理优势”是何等的重要。
99年高考,这一级学生取得优异成绩,获得了大面积丰收。480名同学参加高考,上线率为94.4%,省控线以上有340名,重点线以上有245名,800分以上有15人。高三(8)班岳亮同学以900分获省文史类第一名,高三(8)班温玉炜同学以866分获省外语类第一名,高三(6)班张渊同学以898分获省理工类第二名,高三(7)班李彬璐同学以854分获省文史类第三名。这些成绩的取得,与考前成功的心理调适有着密切的关系。
初一、高一学生首先面临的问题便是角色转换——由在家庭团体中的角色转换为在班级团体中的角色,由在小学、初中已熟悉的班级团体中的角色转换为新的班级团体中的角色。在这个角色重新定位的过程中,不少学生往往会陷入两种角色的矛盾之中,为角色的迷失而困扰,从而引发心理问题,影响身心的健康发展和学业进步,这种现象在重点中学尤其表现的突出。因此,帮助学生调适自己的角色,正确认知自己在新的团体中的位置,解除他们在角色重新定位时的困惑,拉着他们走出这个关键“段”中的心理危机,促使其心理向良好的方向发展,当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重点。
经过三年的探讨、实践,我们认为行之有效地办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激励。激励就是以某种刺激为诱因,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就是把外在的刺激内化为个人的自觉的行动过程。激励是使学生主动确定自己在团体中的位置,正确建立角色行为,化解角色迷失危机的有效途径。
例如,初一的一个班会。班主任走进教室,把一个四周用布包严的盒子放在讲桌上,说:“今天,我拿来一样东西,是特意从我们学校最优秀的好学生那里找来的。看了这些东西,将会使你们变得同他们一样出色。但有一个条件,就是在看完之后,请你别说什么,否则就不灵验了。”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在依次看完后,老师问他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答“镜子”,老师说:“不,你们看到的是一个又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他们是谁?”学生兴奋地齐答“我们!”老师说:“对!你们都是出色的、优秀的好学生!”学生振奋。老师又说:“要是把老师的话变成现实,需要干什么?”学生踊跃发言,各抒己见,说:“要努力”、“要自信”、“要克服缺点”……
这是中心组一位班主任老师设计并主持的一次班会,它的理论依据是激励理论中的期望理论,目的在于通过这种渠道把老师对学生的角色期望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在新团体中树立良好形象的自信心。为了回报老师的信任,保护和发展这样的良好形象,学生就会从多方面努力,作出种种引人注目的创造性行为表现,从而获得进步。
2.目标。目标是一定时期内个体、集体或组织所期望达到的成果。我校对班集体实施了目标管理,要求起始年级的每一个班一是要确定目标(班级目标、个人目标;学习目标、纪律目标、体育目标等);二是要制定实施目标的具体措施(班级公约、个人学习计划)。通过前者帮助团体成员明确角色期待,通过后者规范团体成员的角色行为。我们认为,目标由确定到实现的过程便是学生自我调适、自我教育、实现自我统合的过程。实现目标,需要每一个学生充分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而目标的实现则可以促进学生自我认知能力的发展。
目标管理对于促进“差生”的转变有效果,其产生效应的关键在于目标必须切合差生的个体特点和实现目标的现实条件。我们认为,“差生”之差主要是因为自我认知能力、社会认知能力以及自我控制能力较一般同学低。正因如此,他们在实现团体目标的进程中常常受阻,常常品尝失败的滋味,天长日久,以致对失败感到麻木,失去进步的信心。如果目标的确定超出他可能实现的高度,那么就如同虚设,不仅不能帮助他走出失败的泥潭、品尝成功的喜悦,反而会加剧其失败感,强化其逆返心理。所以我们要求班主任在帮助差生制定目标时,一定要在制定长远目标的前提下,制定若干中间目标(过渡目标),而且若干中间目标要一个高于一个,呈台阶式上升,最后与团体目标并轨。实践证明,效果极佳。
3.评价。进入青年期的学生,开始关心自己的成长,他们一方面十分敏感别人尤其是老师对他的评价,另一方面,开始形成自我评价能力。而自我评价能力又往往是从周围人们的期望、评价中产生的。因此,对于学生而言,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正确评价自我、认知角色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任何偏离性评价都可能影响学生认知能力的健康发展。
老师过高的要求、过多的指责以及不公正的批评、会使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引起种种反常行为,例如逆反、虚荣、心理压抑和冒险、厌学、厌世,甚至犯罪等畸形心理状态。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差生”的评价上。以此为戒,我们要求教师对差生评价的原则必须坚持公正,恳切;多表扬,少批评;批评而不挖苦,在批评中有肯定、有希望。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优生的评价往往走入一个误区——一味表扬、赞许。实际上,不恰当的溢美之辞也会给学生带来角色认知的困惑。例如学生小李在小学、初中一直担任大队长和班长,并被评为市级三好学生,考入我校高一后,老师在宣布临时班干部名单时,没有让他当班长,而让他担任了英语科代表,该同学因老师的“大材小用”,深感委屈,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失落感,不愿为新集体出力,工作松松垮垮,学习也提不起劲头,既看不起比他差的同学,又不服气比他强的同学,独来独往,情绪消沉低落,沉浸在对过去生活的留恋中不可自拔。该同学的这种心理障碍便是由于他在小学、初中受到了太多的肯定和表扬,他人的这种评价,使该同学形成了一种自以为最优秀、无人可以比拟的、高高在上的自傲心态,认定了自己在团体中的中心位置。到中学后,“削官为民”,且发现新的团体中有比自己更优秀的同学,因此,在自我评价的问题上产生了严重障碍,难以承受,不敢面对现实,出现了严重的不适应。该同学的教训,应当引起我们对优生进行科学评价的思考。
在学习心理的研究上,我们重点探讨了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学习动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一是厌学,二是焦虑极端化。我们采取的矫正手段及策略是:
1.对于那些因以往学习上受过失败打击而厌学的学生,可针对他们没有享受或很少享受成功欢乐的特点,想方设法让他们能够在一定的学习活动中分享学习成功的欢乐。首先,从感情上主动接受他们、关心他们,使他们感到老师并不讨厌他们。其次,寻找适当的机会,跟他们正面接触,并采取一些易于他们接受的方式,指出他们的缺点和不足,同时肯定他们身上有关学习的优点,教育鼓励他们正确对待失败,培养其忍受失败的能力及克服困难去争取成功的信心。第三,采取学习上“给糖吃”的办法即在教学上设计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让这些同学回答,让他们分享学习上的快乐,使其意识到“我并不笨,我也能学好”。
2.对于焦虑过高的学生,可作放松心理训练以减轻他们心理上的压力,要针对他们报负大于实际学习水平和能力的特点,帮助他们查出学习失利的原因,使他们能意识到自己所定目标超出了自己的实际,并帮助他们及时调整自己的奋斗目标,从而再次鼓起他们学习的勇气,扬起学习的风帆。
3.对于焦虑过低的学生,通过一定的方式增加其心理上的压力,同时给予必要的刺激和批评,即采取训导式教育。要经常找他们谈话,并给他们提出一些明确的任务和严格的要求,督促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通过较少长时间的训练,激发和诱导出他们学习的紧迫性,使他们逐渐走上主动学习的轨道。
除此以外,增强学生学习动力还应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①注意沟通师生情感,通过情感移入去影响、感化学生。②充分调动整个班集体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良好的集体心理气候,以利学习动力缺乏的同学产生归属心理。③及时而明确地为学生提供学习动力的信息反馈。④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时还应注意生理和心理上的个别差异。⑤注意满足不同层次学习动力缺乏同学的学习需要。
总之,经过三年的研究与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基础工程,对于学生的“成人”、“成才”,对于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目前,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虽已步入正轨,但与兄弟学校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在今年的工作中,我们愿与兄弟学校加强这方面的交流。
下一篇:陕西省西安中学学生诚信守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