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浏览陕西省西安中学门户网!

今天是:2025年01月02日 星期四 20:25:01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校概况 > 历史沿革

返回

>

陕西省西安中学校史概述

第一部分  应运而生,筚路蓝缕(1905~1912) 

        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朝政府颁布《兴学诏令》,号召兴办新学。光绪三十一年(1905)科举制度完全停止,同年12月9日,西安知府尹昌龄在西安府城隍庙后(今庙后街)原盐道署旧址创建“西安府中学堂”,学堂属官立性质,学制五年,执行《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西安府任命谢英敬为堂长,聘请学者张秉枢为首任教习,日本人阿正治郎任英语教习,著名戏剧家、“东方莎士比亚”范紫东为理化教习,戏剧家孙仁玉为史地教习等。学校严格管理,奖惩分明。宣统二年,第一届学生毕业,优秀者奖给拔贡。当时社会动荡,西安府中学堂坚持办学。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为三秦学子找到一张安稳的书桌,为学校的后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部分  实施新学,蜚声于时(1912~1922) 

        1912民国建立。1913年“西安府中学堂”改名为“陕西省立第一中学校”。学校执行《壬子癸丑学制》。办学宗旨为:完足普通教育,造成健全国民。废除了读经等课程,设置了修身、国文、历史、地理、外国语、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手工、乐歌、体操、图画、法制经济等课程。学制四年。教育教学革新明显。学生文化活动增多,当时有读书会、演讲会、工艺社、绘画社、戏剧社等学生社团。学校管理严格,魏之杰、张崇基等校长鞠躬尽瘁。毕业学生不管是升学还是就业,深得社会好评。此时期初步奠定省立一中在全省教育界的领先地位。

第三部分 领先全省  培育英才  (1922~1927)

       1922年,国民政府颁布《壬戌学制》(也称“新学制”、“六三三制”)。中学修业六年,分初高两段。实行学分制。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后,受中共早期领导人——时任省立一中历史教员魏野畴和雷晋笙校长的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具有浓厚的革命特色。1925年,军阀吴新田的士兵冲进省立一中校园,打伤学生。省立一中师生全体师生罢教罢课,第二天全省49所学校随之实行总罢课,这就是陕西历史上著名的“驱吴运动”,这项活动由我校开始并蔓延到陕西全省,并向全国发出公启,最后斗争取得了完全胜利。1925年10月,成立了西安第一个中国共产党组织——中共特别支部省立一中支部。开展党团活动,训练党团员,1926年,广大师生积极配合当时西安反围城斗争,打击了北洋反动政府在陕势力。此时期,省立一中成为青年学生参加革命活动的中心,其活动对陕西省乃至全国产生了影响。

第四部分   规模大备   影响广泛(1927~1937)

        1927年,省立一中奉陕西省教育厅命令,合并省立三中,迁往原省立三中校址——早慈巷,接收部分三中师生。此时校园面积骤大,设备大增。据1931年统计,校园面积为130余亩,教室斋舍及办公用房共495间。学校图书馆规模大,计有藏书2096种,17870册。全校12个班,在校学生600名。学校规模为西安之冠。教员资格全部合格,思想先进;课程设置齐全。教法大有改进。学生文艺社团兴起,体育、手工课发展迅速。学校影响日益广泛。四方求学者络绎不绝。1934年10月,学校更名为“陕西省立西安第一初级中学校”.
    同时,省立一中保持爱国特色,师生积极参加革命活动。1932年,省立一中及其他城内中学,共同发起了爱国反戴(季陶)的“四二六运动”,驱逐反动分子戴季陶出陕。1935年后,积极响应“一二九”运动,成立西安学生爱国会一中分会,领导全校的爱国学生运动。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后,一中学生上走上街头,张贴标语,发表演说,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拥护张(学良)杨(虎城)抗日八项主张。

第五部分  南迁洋县  坚持办学(1937~1949)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随着战事蔓延,陕西省受到战争影响,日军飞机时来空袭。1938年,省立一中遵照政府命令南迁,广大师生辗转宝鸡,徒步翻越秦岭,历时月余,来到陕南洋县,在洋县文庙内搭棚建舍,自制教具学具,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学校实施战时课程,增加了军事看护、军训童军、公民等科目。此时设立高中班,从此,学校成为完全中学。抗战后期,一中师生开展返校运动, 师生分批北返,到1945年全部返回西安,最后一批师生临行时,将全部校产赠送当地学校。学校回到西安后,先在长安县丰店临时过渡,1946年2月迁回早慈巷原址。
        1938年,恢复原校名“陕西省立第一中学校”。1944年在北院门创立省立一中分校(即今西安回民中学)。

第六部分   生机盎然  走向全国(1949~196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同时也是省一中的新起点。学校教育思想与教学观念更新,师生面貌焕然一新。1949年5月延安行知中学并入省立一中,行知中学二百名师生带来了延安的优良革命传统,为学校注入了新的活力。学校规模迅速扩大,1949年全校初高中共1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653人,至1951年增加到1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共855人,办学规模为全省之最。
        1954年,学校更名为“陕西省西安中学”,并被确定为省教育厅直属重点中学。1954年至1965年,是西安中学发展的重要时期,马登峻校长大刀阔斧,兴利除弊,严明校纪,严谨治学,使学校面貌为之一新,教育教学取得骄人成绩。教研室出刊《教导研究》三十余期,语文组编写《散文选》两部,在全国广为流传,反映甚佳。语文组被评为省级“先进集体”。文体成绩斐然,杨裕坤、庞紫石老师被评为国家垒球裁判。良好校风的形成,教育质量的大幅度提高,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声誉,西安中学成为全省的龙头学校,被评为全国文教战线的先进集体,1964年,马登峻校长出席了全国文教群英会,受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亲切接见。

第七部分  与时沉浮   曲折发展(1966~1976)

        1966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教育陷入混乱,教育事业停滞甚至倒退,直至1976年“四人帮”粉碎后,学校教学秩序才得到恢复,教育教学工作才走上正轨。
1968年,取消原班级建制,实行班、排、连部队建制。应届学生开始上山下乡。1969年春,西安中学应届学生参加修建襄渝铁路的三线建设,11月,学校作为全市第一个拉练试点单位,将高年级学生按部队编制,进行长途行军,结束后,向全市中学作了组织拉练经验介绍,全市中学拉练行军全面铺开。1970年,学校划归西安市,改名为西安市第九十中学,实行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秦川厂工宣队、市二轻塑料机械厂工宣队先后进驻学校。
        1971年春,学校全面贯彻“五七”指示,组织学工、学农、学军。学工方面,办起机械加工车间和生产硫酸的化工厂,安排部分学生去锯条厂和二轻塑料机械厂劳动。学农方面,在耀县小丘公社拨给学校80亩土地,修建教室,购买农机农具,建起“五七农场”。每学期安排四个班学生分两批到农场,上午上课,下午劳动。1972年,参加三线建设多次受到嘉奖的70届毕业生吴南,为保护战友光荣牺牲,被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1977年,学校从“五七农场”撤回。

第八部分    全面复苏  生机勃勃(1976~1992)

        十年动乱结束之后,教育教学步入正轨。1978年高考制度的恢复,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本时期,学校教研工作出色,成果累累,名师云集,学科竞赛成绩斐然,校园建设面貌一新。
        1980年,学校恢复陕西省西安中学校名,重新确定为省教育厅唯一直属的省级重点中学。生物课教师李寿仙因突出的教育教学业绩被省政府评定为首批陕西省特级教师。
在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制定了校园改造的总体规划,经过十年建设,西安中学以崭新的姿态,矗立在古城西安。教育教学质量迅速提高,数理化竞赛连年夺冠,校际交流日益扩大。健全了德育、教学、后勤三大指挥系统,使学校管理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张克继、强育林、韩三鱼等同志主持的课题研究取得了大面积丰收。1986年,学校参加了全国部分重点中学、实验中学“联合体”,以后多次举办省级学科研讨会,获国家教委《中学数学实验教材》研究组颁发的“教学研究成绩卓著”奖。
        1983年,学校第一次联谊外国学校,与美国明尼苏达州布勒克学校结成友关系,学校被确定为联合国亚太地区人口基金会资助单位,多次接待联合国有关组织前来考察参观。从此,学校开始了大规模、多层次的国际交流活动。

第九部分    素质教育,誉满三秦(1993~2005) 

         西安中学进入了一个辉煌发展的时期。学校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精神,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探索素质教育的含义,确定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完善了富有层次的德育内容体系,极进行创新实践,取得了显著的实效。加强硬件建设,校容校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多媒体教室、塑胶操场、设备现代的实验室等现代化设施相继建成投入使用,教师配备电脑。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在教学中突出“严、能、活、会”四个字,教风、学风十分浓厚,教学成绩取得前所未有的辉煌,各类竞赛频传捷报,十年间,先后有八名学生取得了全省高考第一名的好成绩,学校获“国家基础教育重点科研课题基地学校”称号。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得到社会各界一致赞誉,学校被誉为“三秦明珠,英才摇篮”,先后被评为省级文明校园,省德育先进工作单位,全国双合格家长示范学校,全国巾帼文明岗、21世纪中国中学生生物教育创新百佳学校等,学校的德育工作经验多次向全省乃至全国推广。
        2003年秋,根据陕西省政府决定,教育厅对学校的办学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公有民助的新机制,扩大了办学规模。

第十部分  跨越世纪   再显辉煌(2005~今) 

        2005年学校迁入凤城五路新址,新的校园规模宏大,占地面积248亩,建筑面积12.8万平方米,学校环境优美,设施先进,规模宏大。截止2012年9月,全校共有学生5400人,教学班84个。教职工421人,其中,特级教师11人,高级教师161人,教师队伍进一步优化,学校多种渠道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在学生管理方面,充分发挥寄宿制优势,开设“文景讲堂”、“凤城讲坛”、“朝晖论坛”,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创建“学生社团”,搭建学生全面发展的平台,健全学生自主管理体系,开发学生自我教育潜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2007年,陕西省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西安中学被教育厅确定为高中新课程样本学校。2009年,学校被评为陕西省首批省级示范高中。2010年,学校新一届领导班子成立,励精图治,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2010年,陕西省西安中学附属远程学校创立。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缩小校际差距做出迈出实质性一步。


陕西省西安中学校名校址沿革


校名

时间

地址

西安府中学堂

1905-1913

城隍庙后街4

陕西省立第一中学校

1913-1927

城隍庙后街4

陕西省立第一中学校

(合并省立三中)

1927-1934.10

枣刺巷(今早慈巷)

陕西省省立西安第一初级中学校

1934.10-1937

早慈巷 

陕西省立第一中学校

1937.7-1944

洋县文庙 

陕西省立西安第一中学(1944年在北院门创立省立一中分校,即今西安回民中学)

1944-1946

长安县丰店圪塔寺 

陕西省立西安第一中学

1946.2-1949.5

早慈巷 

陕甘宁边区中学

(延安行知中学1949.5并入)

1949.5-1949.10

早慈巷 

陕西省西安第一中学

1949-1954

西七路 

陕西省西安中学

1954-1970

西七路

西安市第九十中学

1970-1980

西七路 

陕西省西安中学

1980-2005

西七路 

陕西省西安中学

2005至今)

凤城五路 

Copyright © 2022-2025    版权所有    陕ICP备11012318号-1

技术支持:至成科技

+ 120年校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