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寻和感悟中启程———“二月”文学社陕北采风特写
所属分类:新闻动态 阅读次数:80 发布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5-05-21
2015年5月16日,骄阳似火,天高云淡,一辆红色的大巴车在210国道蜿蜒曲折的山路上前行。车身上,一条绿底白字的横幅异常醒目:陕西省西安中学“二月”文学社……
梁家河:震撼与感动
将近12点,38名师生到达了采风活动的第一站: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
梁家河是习近平主席当年插队的地方,他在这里度过了七年难忘的青春岁月。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羊肠小道已然成为柏油路,山沟河道变为片片良田。整个小村整洁,安静,从容,像一位饱经世事的沧桑老人,风轻云淡,波澜不惊。
在简短的午餐时间中,师生们一边吃饭,一边静静的观看有关的专题片。荧屏上,年轻的习近平动情的回忆着自己在梁家河刻骨铭心的经历,表达着自己对这片黄土地深切的感念。动情处,几度眼含热泪,哽咽语塞。从不谙世事的青春懵懂,到脚踏实地的淬火历练,习近平在这里夯实了自己人生纪念碑的基座。师生们也被深深地感动了。
在知青小院里,几孔旧窑洞干净、整洁。同学们看到了梁家河村往日的面貌,看到了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习近平带领群众辛勤劳动的画面。对比今昔,同学们们禁不住地感慨,“太不容易了!”、“一点都看不出来照片和这儿是一个地方”。
陕北大地的质朴、诚笃、敦厚滋育了在那里生活、奋斗的人,锻造了他们在苦难中用劳动改变命运的人生观。
在全省第一口沼气井前面,在梁家河村史展览室里,在知青淤坝地边,师生们不断的看着,听着,交流着,感叹着……
最后,在梁家河村委会大院里合影留念,带着感动与不舍,师生们继续前行……
路遥纪念馆:聆听与回味
下午三点半,师生们终于到达此次采风的第二个目的地——路遥纪念馆。
路遥纪念馆和故居就在路遥的故乡——清涧县石咀驿镇王家堡村。
210国道蜿蜒而过,纪念馆就在国道东边、清涧河西岸的高地上,故居在路对面的半山上,俯瞰着河水日夜流淌。
在纪念馆的院子里,首先映入同学们们眼帘的是一尊古铜色雕像,一头老牛耸起浑身筋骨拉动一本巨书,下方铜铸的土地上书写着“勤魂”两字。这尊雕像将路遥勤勉而执著的写作人生形象化地展现出来,让一些同学们一下子脱口而出路遥的那句人生格言——“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
路遥纪念馆内,同学们们在解说员的带领下重温了路遥苦难而辉煌的一生。路遥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父母因为无力负担抚养几个子女的生活开支,在路遥七岁那年将他过继给了伯父。在伯父家,路遥勉强维持学业,可是小学一毕业,伯父就要求他回家务农,路遥不顾伯父的反对毅然选择继续求学。因为家里无法提供干粮,路遥只得在同学的接济中度日。就是在这样的窘困境地中,路遥坚定理想,决心战胜挫折、超越苦难,获得对人生真谛和生活意义的体认和顿悟。馆壁上张贴的一张张图片资料虽然是黑白的,但却因此更加具有真切的感染力,清晰地呈现出路遥一生的奋斗、勤勉、执着、奉献、深情……同学们静静的听着解说员的讲解,仔细的观看墙上和展柜中的图片,环绕展厅参观,有时点头会意,有时拍照留影,在一片静默中追随着路遥一生的足迹。
讲解结束后,纪念馆的工作人员特地为“二月”文学社播放了一段关于路遥的纪录片。路遥以惊人的毅力,用二十一个昼夜创作完成了十三万字的中篇小说《人生》,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文学征战——“每天工作十八个小时,分不清白天和夜晚,浑身如同燃起大火,五官溃烂,……”。看到这里,一些同学忍不住偷偷地抹泪。当影片结尾路遥先生的浑厚而富有磁性的声音再度响起,师生们再一次被深深地震撼和感动。
影片结束后,文学社举行了一个简易的座谈会。高二22班周靖雅同学代表全体同学向路遥先生致辞,用一首饱含深情的原创诗歌表达遥远的追思:
你像牛一样的劳动
辛苦终生
耕耘着一片充满希望的文学沃野
你像土地一样的奉献
倾尽所有
孕育出芬芳不朽的累累硕果
……
谢小愚老师也作了简短的发言,他在简单回顾了路遥对他们那一代人巨大的影响后,着重强调了路遥及其精神在当前时代的特殊意义:
对于写作,无论身处怎样的时代,无论个人遭际如何,都应该以积极的态度直面现实生活,以饱满的热情拥抱生活,以强烈的使命感直书时代;对于理想,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静,不仅要有理想,更要有为了理想勇于牺牲的理想主义精神和情怀;对于生活,应该时刻以一颗不甘平庸的心灵驱动自己,在平凡的世界中创造自己辉煌壮丽的人生。
临走出门前,同学们纷纷在留言簿上留言,笔体虽稚嫩,然而文字却是真挚的。
走出纪念馆,同学们拾级而上,参观了坐落在纪念馆对面塬上的路遥故居。几口朴素的窑洞令人唏嘘感慨。然而,时间已不早,同学们们只得带着不舍匆匆离开。
文汇山:追思与感悟
第二天,师生们起了个大早,驱车前往此行第三站——延安大学校园内的文汇山路遥墓。
文汇山是延安大学校园内一处静谧而不显眼的小山,路遥去世后,魂归母校,骨灰就安葬在这里。
登上这座小山,路遥墓静静的安卧在茂密的绿树和芬芳的山花中。
路遥墓是用石块砌成的,朴实而坚固。墓前是路遥的半身汉白玉雕塑,雕塑中的路遥,目光望着远方,平静而坚毅。雕塑下方摆放着许多悼念者献上的鲜花,有的花色暗淡近于枯萎,有的还带着新鲜的露水。师生们静静地清理这些花束,准备在这里举行简单的追思活动。
在孟萌老师的主持下,追思活动开始了。
首先由学生代表和教师代表一起为路遥先生敬献花篮,表达了文学社师生们深深的缅怀和敬仰。随后,跟着孟萌老师的号令,大家向路遥先生缓缓三鞠躬。整个过程中,师生们队列整齐、举止庄重、表情肃穆。
接着,高二20班的李宜霏同学代表全体同学们在路遥墓前致辞:
怀念您,敬爱的路遥先生,是您打开了一扇不一样的大门,将一个与众不同的文学世界呈现给世人;怀念您,敬爱的路遥先生,是您勤勤恳恳,将不一样的文字带入我们的眼帘;怀念您,敬爱的路遥先生,是您教会了年幼无知的我们,不断奋斗!……
文学社王晓开老师也做了简短的发言:
说您平凡,是因为您创作了大量的贴近百姓生活、反映百姓心声的作品;说您伟大,是因为这些作品让我们了解的当时的时代和广阔的社会背景,给我们带来感动和不安,让我们有所收获。特别是《平凡的世界》这一巨制,让我们获得精神上的洗礼,您孜孜不倦的创作精神也给我们以巨大的鼓舞……
在致辞中,王晓开老师还回顾总结了“二月”文学社的发展历程,展望了我校校园文学事业的美好前景。
斯人已逝,幽思长存,是时,陕北的天空是烈日当空,然而,路遥墓前的方寸之地上却是一片苍翠、肃穆、庄严……
随后,在下山的途中,在行进的车厢里,同学们感慨万千,纷纷交流起来。一个女生说:“我以前读作品只是单纯地喜欢里面的人物,为人物的命运感到高兴,感到遗憾。可是,现在我理解了路遥为什塑造那样一些人物。”
还有一个同学说:“我觉得路遥真的太有责任感了,像殉道者一样用耗尽生命的方式去写作。”
在同学们意犹未尽的感慨中,文学社一行的采风活动悄悄接近了尾声。
随后,师生们前往枣园、宝塔山和清凉山等地稍作参观,下午六点,带着沉甸甸的收获,他们愉快地踏上归程。
落日夕照中,群山一派祥和。
采风活动结束了,然而,我们眼前的文学写作之路却悄然开启了一段崭新的旅程……
梁家河
在路遥纪念馆
在路遥墓
上一篇:《中华好故事》第一季集结出版
下一篇:数学学科组听评张前晟老师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