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浏览陕西省西安中学门户网!

今天是:2024年11月30日 星期六 02:31:11

当前位置:首页 > 融媒体 > 新闻动态

返回

>

两院资深院士与“春笋计划”的学生面对面交流实录

所属分类:新闻动态     阅读次数:864     发布者:工会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1-06-03

院士和“春笋计划”的学生代表面对面交流

     6月2日下午,来自全省“春笋计划”的学生代表早早来到西安中学二楼会议室,等待着与他们仰慕已久的科学家和专家们见面。15:30分,金国藩、冯叔瑜、周镜、侯洵四位院士和教育学部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周海涛老师、北京人大附中校长、国务院参事刘彭芝校长、工程院学部工作局梁晶立老师来到会场,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欢迎他们的到来。教育厅副厅长吕明凯亲自主持交流会。

交流会上,院士和专家们与少年班和“春笋计划”的同学们,围绕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不少尖锐的问题,与同学们进行了探讨。学生们也就自己的思考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提问,每一位院士和专家都做了认真的回答。交流的范围很广,探讨的内容很深,引发同学们以及院士专家们的思考,双方都得到了满意的收获。

吕明凯副厅长在对本次交流的总结发言中说:我们今天说的一个话题就是爱国主义思想,爱国主义是我们人才成长的一个最基本的要素,包括社会责任感,包括使命感。第二个就是探讨了几个关系。一个是知识和能力的关系;二是专与多的关系;三是兴趣和需要的关系;四是研究和高考的关系。

同学们为能够与国家的科学大师零距离交流,深感激动和幸运,大师的思想和指引,将激励他们今后的成长和发展。(信息中心 张莉)

                         

交流会实录

 

学生提问(高新一中):我想请教一下院士,对我们现在国家高材生的出国问题怎么看,因为我们身边有很多同学,年纪不大已经出国了,他们有一部分学的非常好,到了大学之后,有更多人选择出国这条道路,这就是说,国家花大力气培养出的精英,很多人去了国外不再回来,这种人才上的流失,不知道几位院士怎么看?

周镜院士:我们在念中学那时候的环境和现在不一样。我是1925年出生,在中学的时候,正是我们国家受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最严重、最厉害的时候,又碰到抗战,日本侵略我们的时候。那个年代,绝大多数的知识分子都有非常单纯的爱国主义思想,不是我有什么认识,或者我自己在这方面觉悟很高,为什么?很简单,就是人家欺负你,你要是自己站不起来,国家不强盛,就是永远被人欺负,这是一个非常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

抗战胜利以后国家有自费出国留学考试,政府提供外汇,花钱很少,我参加了考试,有机会到国外念书。到了国外以后,我更觉得我们国家需要强盛。这个歧视不在表面上,却然我有非常深的体会。

  1950年,一有机会我就赶快回来了。为什么呢?我觉得解放以后,我们国家有希望,国家能够强盛。到了80年代,我有中国同学一直在美国,也退休了,他见了我就问我,说你回来了是不是后悔了,我说我不后悔。当然,我们有很多挫折,我就问他一句,我说你现在生活比我好得多了,我说你在那,他已经退休的一个工程师,每年都回国看看,我说你在那里是不是还有做二等公民的感觉?他承认了。我们40年代到了那里,在那里工作了40年,退休了,还有这个感觉。

    所以我说最起码的要求,要爱国,讲诚信。不是讲政治标准,就是作为一个民族,咱们作为中国人,爱国是最起码的,如果这点不能有共识的话,其他就什么都不好谈了。你说生活,你可能到美国,去饭店跑堂,可能比我的工资都高。很多人才出去了,但是对外国的认识,在外国工作一段时间后,看法会有所改变,在那个时候,我是相信多数人还是会回来为我们国家效劳。当然,这里面有一个前提,我们国家自己也得把工作做好。

学生提问(西安中学):我想问一下各位院士,现在我们各个省都在搞像类似春笋计划的东西,也在强调所谓的创新,我们现在这种教育模式所培养出来的,我们称为创新人才的这些学生,他们所具有的哪些素质是我们平时的教育所无法达到的。

金国藩院士:今天很多都是少年班的学生,关于少年班现在有不同的一些看法,前一阶段我们调研到了南方科技大学,跟朱清时校长也问了一下,因为朱清时校长他本来就是中国科技大学的,我们问他对少年班怎么看,他说总的看来还是成功的,他说坏就坏在媒体上了,这是他的原话,确实少年班里面有个别的一些同学,或者由于他生活的能力比较差,或者他有一些思想问题,个别的同学出现一些问题,但是,确实,有一些媒体抓住这些问题大为宣传。从我的实际看到的,我们最近引进了一个千人计划。不能因为个别出了一些问题,就认为少年班不好。

    我们关心的素质教育,很重要的当然是爱国主义教育。另外,我个人也是这么看,更重要的,我觉得素质教育里面还包括能力的培养,怎么样能把能力提高上去,这个能力包括了很多方面,包括创新的一些能力,包括一些创新思维,包括动手的能力,包括表达的能力,各个方面的能力,我觉得这个培养对于学校来说很重要。尤其像我们大学跟研究生,我觉得多学一门课,少学一门课不是什么大问题,更主要是把他们能力培养上去。我们现在既然有一些同学进了少年班,当然也不要认为自己是少年班的,就比别人高出一等,至少,你可能在某些方面很出色。因材施教我觉得很重要,能够得到一些特殊培养。现在少年班也是这样,允许一些学校来试点,应该从少年来培养他们的能力和素质,所以我自己感觉到少年班还是值得做个地方试点,但是不要没有成熟就推广到全省、全市。

 

刘彭芝校长: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是交流会,不是光你们问,我也可以问,我现在想让少年班的同学起立,我想问问你们,你们少年班和普通班有什么区别?

少年班学生(市一中):我觉得主要的不同点就我而言,还是课程的不同。我觉得超长班跟普通班的教材一样,但是课程把顺序有机的结合起来了。

刘彭芝校长:你们年龄比同龄人小吗?

少年班学生(市一中):其实我们的年龄差不多,是一样升入初一的。

少年班学生(交大附中):我们年龄一样,我们把三年课程缩短为一年,学制是高中两年,然后上大学四年,直接上交大,我们应该是第20拨了。

少年班学生(市一中): 我们到现在已经办了26届了,我们是把三年课程压缩到两年,然后把教育中不必要的部分除去,初中是两年的教育,初中两年完了自己选择上高中。

刘彭芝校长: 年龄呢?

少年班(市一中): 趋近于向低年龄的选拔。

刘彭芝校长:少年班应该符合整个的创新人才培养,所以教法是在动态的变化着。

金国藩院士:你们这些少年班有没有体现了因材施教?

吕明凯副厅长:就是和其他同年级的同学上课一样吗,是不是仅仅把内容压缩了,教学方法有什么区别吗?

少年班学生: 老师把所有高中三年的课程,按照学生需要的东西教学生,而不仅仅是按照教学大纲来讲,学生需要什么,比如说我们上课,还可以跟老师在一起讨论。

刘彭芝校长: 全国的形势我比较了解,在过去有的省搞了这种实验,但是国家没有经费,没有编制,他们能坚持下来算不错了,现在有的创新人才培养,各个学校抓紧这个机会,现在可以申请一些项目,申请一些经费进行实验。我想请“春笋计划”的同学都起立,“春笋计划”实行几年了?

学生: 第一年。

刘彭芝校长: 每个学校是怎么产生的?

学生: 选拔。

刘彭芝校长: 比如信息技术,是通过什么途径选拔出来的?

学生: 通过智力测试,再进行创造力测试。

刘彭芝校长: 各个项目都是基本的测试,完了考哪项是哪项的测试,测试完了你们怎样进行研究呢?

学生:有一位导师,每个组五个题目,选择一位教授的题目作为你的课题,然后那个教授就是你的导师,你跟着他一起做研究。

刘彭芝校长: 这个教授是自己找的,还是政府给你们找的?

学生:他会给你选择,比如说五个人,就有五个教授,你可以在五个教授里面挑一个。

刘彭芝校长: 现在进行一年了,你们自己有什么感受?

学生(师大附中): 我是第一期的成员,我们研究生物领域。我最大的感受,我们所研究的科目和我们现在要面临的高考产生比较大的冲突,一个是时间上的冲突,一个是精力上的冲突。就是我们参加这些活动,虽然说我们对自己的研究课题比较感兴趣,或者说我希望投入很多精力到我研究的学科中,但是我们目前还要参加高考,无法避免。

刘彭芝校长:你是高二参加这个项目?

  学生师大附中):我们是高一选拔的,按照个人意愿,每个星期自己选择时间和老师联系,如果没有时间,可以缓到下一个星期,只能利用业余的时间。

刘彭芝校长: 你强烈的愿望是能给你们更多的研究时间,然后高考免除还是……?

   学生师大附中): 高考免除有点不切实际,能不能协调我们研究的时间和学习时间。

学生(西安中学):我们组跟他们可能是一样,我们科研题目自己定,自己选择,导师是电子科技大学的老师。我们可以合组研究,我们是在能力上的培养,时间冲突可以自己解决,比如说学校里面别人做一百套题,我们只做十套题,知识我们掌握了,这样可以挤出很多时间用于研究。

刘彭芝校长:你是到他们实验室去还是……?

学生(西安中学):我们在自己的实验室,老师也有实验室,我们可以在两边都进行实验。

刘彭芝校长:老师对这个项目有进行的要求吗?

吕明凯副厅长:比如说信息技术我们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找了几个教授,西安中学也有几个物理教师,共同培养指导这些同学们的课题研究和试验。

学生:我跟他们不在一个小组,我们是四个人共同完成一个任务,是关于物联网方法,我觉得“春笋计划”对我最大的帮助是让我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就是在电子计算机方面,让我对自己有了更新的认识,我在电机方面比较有兴趣,我可以在这方面发展,让我上了大学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知道要干什么。

    虽然我们对这方面不是非常了解,但是在教授和他的研究生的带领之下,我们有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让我们跟其他三组学校的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知道了怎么样去合作,也发现探究并不是像我想象得那么艰难,只要开始一步一步去作,最后就可以完成。

刘彭芝校长:你们现在选到不同的科目,是不是都是你们自己最喜欢的科目,你们能不能形容一下你们喜欢到什么程度,你们的研究又是什么样的状态?

周镜院士:这些专业,尤其像生物,你选到这个之前,你是通过什么确定你的兴趣,在这方面,所以跟刘校长一样,希望更具体一点,你为什么选生物,为什么选信息技术。你自己是怎样喜爱的,怎样被选进去的?

学生:之前是进行了计算机竞赛,首先是基础知识,计算机自己也很喜欢玩,自己投入了一些时间。

刘彭芝校长:你参加这个竞赛是老师、家长逼你的,还是自己喜欢?

学生:自己喜欢,愿意投入时间学。

学生:我对计算机接触比较晚,但是提高很快,我原来每当自己遇到一个问题很头疼的时候不放弃,我觉得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之后非常有成就感,这种成就感是其他途径无法获得的,这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原因。

周镜院士: 特别是地理、生物、化学,这三个科目的同学,你们当初是怎么会感觉有兴趣?

学生:我是生物的,我的父亲是一个生物学系的教授,他从小就比较注重,或者说潜移默化对我有这方面的影响。我认为,真正体会到生物的奥妙是学的非常深了之后,对它有一种心灵上的感触吧,所以我认为,我一开始学生物纯粹是因为之前接触比较多,但是我发现学到后来,我是真正的从心底里面喜欢它了,我可能为它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并且乐此不疲,这就是我为什么要参加“春笋计划”的原因。

周海涛所长:现在五个专业,有没有说自己学的专业不喜欢了,想转学科?

学生:有,我不是想转学科,因为我在学校学的物理竞赛和信息竞赛,对两方面都很感兴趣,在当时报“春笋计划”的时候只能选一个,最后没办法。

刘彭芝校长: 你们可以对春笋计划提建议。

吕明凯副厅长:我们原来计划今年二年级学完以后,因为明年要参加高考,不统一安排你们的活动,你们三年级的时候,希望给予你们一些什么机会,或者给予一些什么支持?

学生:我觉得“春笋计划”,大家真的付出了很多,要挤出很多课余的时间搞项目,但是我觉得就知识来说,对于“春笋计划”的学生,比如说像自主招生之类的,能否给一些政策上的支持。这样不仅对我们,而且对下一届,对于那些愿意花这个时间的人,给他们很大的动力投身进来,这样不仅对这些学生好,而且让大家参与“春笋计划”的热情会特别高涨。

周海涛所长:什么动力最解渴?

学生: 因为现在毕竟要高考,所以希望在高考时有一些自主招生方面的政策等等。

刘彭芝校长:你们这些人是幸运的,能有这样的机会,能找到大学的老师带你们,应该抓住这个时间,抓住这个机会,将来真正科研研究入迷了,有什么建议可以提。

学生:我们是第一批,通过这一批我们也看到一些问题,我们中学高校和教育部门之间可能沟通还是不够,有些大学对这个项目的理解可能有问题,一开始报项目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定了一个固定的项目,让我们去选,而不是跟我们讨论,根据我们学习的知识和能力,搞一个适合我们发展的项目,所以有一些项目是大学固有的项目,把我们硬加进去,这样不利于我们的提高。

学生提问:我想问几位院士一些问题,现在中国做出一些成就的创新人才,这些人才一定是出自高等的院校,还是有创新精神的人物?比如说有些人表现出特有的才能,有很高的创新意识,很想为科研贡献,但是他可能只擅长物理或者生物,通过高考这个门槛进行选拔的时候,他可能会被淘汰下来。比如说西安很多大学,北京很多大学,大家知道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必然比西安一些大学好的多,大家高考的时候,可能想去北大,但是他可能因为高考这个门槛把他挡在了去往最高等学校的路上,他去了一个普通的学校,或者一个师范学校,他的才能就不能得到完美的发展。

那么,做科研研究的时候,这个学生他需要的是全面的才能,还是在某个领域有创新的发展意识?如果是需要这个学生有特长的话,“春笋计划”应该作为陕西省最先投入的项目,为各个高等院校选拔在各个学科有特长的学生,而不是让这些学生在高校做完了实验,有一些感触之后,又把这些学生放回当时的年级,参加跟同龄人一样的考试,如果再参加高考的话,等于这个“春笋计划”的经历,只是一个美好的经历,但是对他并没有任何贡献和帮助,他不能在“春笋计划”里面做出自己的成就,发表自己的论文,可能只是去了一个普通的学校,毕业了以后,当一个普通的商人或怎么样,这样子,他科研的热情和科研的技术就这样被扼杀了,有可能这个人日后会成为一个中科院的院士,或者成为中国的顶尖人物,如果这些被压下去的话,可能以后就在街边从事商人的工作,作为一个高二的学生,我很想问问各位院士对这方面有什么看法。

金国藩院士:现在有一些学生,有一些人在某方面非常突出,比如清华大学的黄龙(音),他数学非常好,但是其他的成绩非常差,要是按一般的标准,那肯定不可能被录取的,但是他被清华的一位教授发掘了他的才能,就破格录取了。还有一些人也是比较突出的,比如我知道叫吴晗,也是被清华录取了,但是现在单门非常好恐怕不容易被录取,虽然现在有自主招生,它能够把其他的一些成绩降低一些要求,但是总的还要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能被录取。我就说关于创新人才,我觉得知识是创新的一个基础,我常常说你如果没有什么太多的知识,你的创新水平不会很高的,比如说一个农民,他面对的就是镐头,你说让他创新,他最多在镐头上面做一些改进,所以知识还是很重要的。

    至于说当院士,不管是工程院还是科学院,不是高等学校毕业的好像不能被录取,因为也是要保持学术水平,还有像给国家做出很大贡献的,但是我再次强调知识的重要性,知识跟创新的关系,知识越多可能创新的水平也会高一些。我个人认为,自主招生可能对一些特殊的偏才要放宽一些,但是是不是要放宽到那样的程度,也不全是。

学生提问:过去我以为只要做题做的多,会考试,这样的人就是人才,他们就能成功,但是参加“春笋计划”以后,我对人才的定义有了很大的改正,只会做题的人并不能做很多事情,动手能力很差,就没办法做实验。

金国藩院士:不管你进了“春笋计划”还是少年班,都必须经过大学考试,过去的考试是大家拼命做题,会做题,考分就很好,但是人大附中也做了尝试,不是让他们整天忙着做题,但是也能够,他们的升学率恐怕在所有的学校里,包括进入清华北大是最多的。

刘彭芝校长: 我想跟你们说的就是,不管你们是少年班,还是“春笋计划”,其实我们国家,我们学校、政府给你们创造了条件,因材施教,根据你们自己各自的特点,尽量的想给你们搭点平台,创造条件。所以我们应该感谢政府,感谢你们学校,给了你们这样的机会。人大附中已经搞了很长时间了,我们学生在高一高二两年之间,每个班要拍一部两部电影,自己选材,自己编剧,自己导演,自己制作服装,自己制片,全都是自己做。像你们的“春笋计划”,北京市的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一参加就好几年,没有任何保障,但是他们由于在某一个方面自己出来了非常突出的成绩,他们很兴奋,很自信,也有非常强的拼搏奋斗的精神,他的效率的提高,团队意识都锻炼起来了。你们要抓住机会,好好的学习和奋斗。

    周海涛所长: 我谈一下感想。第一,会考试,能做题是高中生、中学生的重要能力。第二,能考试会做题是能力一部分,不是能力的全部,还有其他多种能力放在一起,才算人才,考试是人才的一个最起码的基本能力。第三,像咱们刚才有同学说“春笋计划”和少年班能给咱们什么,尤其“春笋计划”,我想可能能给咱们一个知识的资本和眼界资本,我们可以扩大眼界,动手能力提高了,最重要的是给我们的心理资本,我们参加了“春笋计划”,无疑比其他的普通学生承担更多。比如打一个比方,就像体育运动员,拿奥运金牌,拿世界金牌都在国家队、省队,国家队的训练远远比省队或者普通体校的训练强度大得多,他虽然承担更多,他后来的回报也会更多,主要看谁能走出来。最后一点,它是一个两面性,在全世界国际管理,名校大学里面都有第十名现象,最后真正做出重大成就的政治精英、学术大师,还有商界精英,基本上在大学排名不是第一名,第二名,第一、第二名可能是会最考试的,但是不是最后一名,他一般是第十名,会考试,其他能力也强,全面的人才最终会得到认可。

学生提问(铁一中):我参加的是“春笋计划”的物理项目。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我们的高中学习跟我们大学的学习有一个非常大的落差,比如说我参加的物理实验,我当时基本上什么都不知道,刚进实验室的时候,也不知道仪器怎么用,问导师一些特别基础的东西。我的导师是一个研究生,他来指导我的工作,他当时感觉我的问题特别好笑,我就觉得我们如何在高中的时候,对未来的大学生活做很好的准备,特别是我们探究性的东西也很多,但是迫于高考,老师讲这方面内容的时候,基本跳过去了,直接告诉你结论,就直接告诉你考试的时候,你应该怎么答这个题才可以通过,这样就代替我们自己的眼睛和手去完成这样的一件事情。所以我想问一下我们到底如何在高中做好未来大学生活的准备,不可能在大脑一片空白的时候就闯入大学生活。

刘彭芝校长:我觉得挺了不起的,你现在发现的问题,这就是我们中国的基础教育和国外先进的学校的差距。最近我们学校和美国的两所精英学校搞了一个科学合作,我们学校三组都被选中了,我当时就奇怪,我说美国他的精英学校,怎么都是我们,是不是我们学生真的这么好。通过半年的合作以后,我下来问我们的老师,美国的学生什么优于我们,他说美国的学生动手动脑相当厉害,我们基础知识,技能推理比较强,后来再仔细发现,比如做生物试验,我把他们精英实验室仔细的录下来了,他们生物实验室你看到屋子里面各种各样的生物标本,有的是学校买的,有的是家长送的,我们的实验室就比较简单,同样的一个知识,在讲授的时候,他们老师讲完了自己动手,自己找,自己试,可是我们的老师,他用一半的时间讲完了告诉你结果。你很了不起,发现了这个问题,你们说你们发现变化特别大,所以你们应该感谢你们有这样的机会,直接接触大学的实验室,大学的教授,你们应该把你们的体验传递给下面的,你们有这个机会,你们就比你们的同学上升比较快,这当中的时间不会影响你们的高考,应该让你们的高考更厉害,使得你们变得聪明了,使得你们变得自信了,使得你们有团队精神,你们学习方法各方面都提升了,所以不是跟政府,跟别人要什么,是跟你们自己要什么。

吕明凯副厅长: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没有,最近中国教育报介绍了一个小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是刘校长他们学校的。

刘彭芝校长: 她高三了,这个是美国的因特尔大赛,全世界的中学生一起,相当于诺贝尔奖获得的比赛,这个女孩子获得了物理力学一等奖,还有三项专家的奖。这个孩子从小喜欢昆虫,从小观察,得奖后她自己的心情非常的平静。

金国藩院士: 人大附中考上清华北大的比例非常高,刚才刘校长也介绍了,但是在人大附中,这些学生让他拍电影,整个都是他自己做的,花了多少时间,但是并没有影响他们的升学率。

    另外,我也感觉到能力培养不仅仅是念点书,我不谦虚的来说,我们的一些中央政治局的常委,很多都是出自清华,其实并不是没有原因。因为我们这些人,像胡锦涛、吴邦国、习近平,他们都是清华的,当时我们的校长,要选一些政治辅导员,都是从好学生里面选的,然后培养他们的能力,这些人为什么能上去?我听说胡锦涛当时为什么能上去,他当时在甘肃,他在青年团正好要办一个大学生的活动,结果就让他去做了,后来就让胡耀邦发现了,这个人很能干。所以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念点书,所以包括美国录取学生,当然,我们现在录取学生都是凭分数,至少我知道美国,你考试并不仅仅是看你的分数,他要看你参加过什么工作,你办过活动,或者体育运动员,他把这些方面都要考虑,我觉得我们以后恐怕也是这样,不能仅仅凭分数,能力培养应该是最重要的。

    学生提问(高新一中): 院士提到学习能力,但是更多是社会实践的能力,如果我有这种能力,但是我不知道怎么表现我这种能力,向大家展示我拥有这种能力,这时候怎么办?

侯洵院士:我们办“春笋计划”,实际上是教育改革的开始,对于应试教育的一个改革的开始,将来实际上进一步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就在于我们国家给大学以更多的自主权,招生评价,我一直认为对于一个人才的标准,应当是多途径,多标准,现在的缺点是全国统一高考,就那么一个分数,对所有任何人都是这样子,高等学校,像清华的黄龙那种录取,现在允许吗?所以我觉得一个是多标准,对于中学的成绩,要以多标准评价,对于学生本身也要多标准评价,才能从各个方面培养出人才,否则的话,因材施教实际上也是空的,因为你最后看的标准是统一的,大家朝着那个标准一个模式走下去,对于培养人才是很不利的。

    另外,我也同意刚刚金先生说的,创造力一个是本身的素质,再一个没有知识的基础不行。另外,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你一定要在一个比较宽一点的基础上,才能很高,基础还是要宽一点。特别我希望能够重视语文的学习,过去有些同学光是数理化很好,语文都不行,后来发展也不行,因为语文训练的不光是表达能力,还是逻辑思维的能力。在你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会接受到优秀的中国文化传统很多的东西,像爱国主义,范仲淹的话等等,有了这种感受,你就有使命感,你为一个民族,为一个国家要做一番事业。还有刚刚有同学提到,你在创造发明之后,自我价值的实现,比什么都更能激励你。“春笋计划”现在刚开始,随着它继续办下去,随着它对于教育改革所起的推动作用,因为这里面肯定会出现很多优秀的苗子,但是和你的录取,看起来会发生一些矛盾,这个东西就会促使那些方面做进一步的改革,应当说你们的前景是很好的,希望大家努力。

冯叔瑜院士:一个人的脑子比别人要好一些,光有这点不行,还得有一定的技术,所谓技术就是各方面的知识要了解一些,像盖房子一样,基础打不好的话,房子就盖不牢固。所以我觉得同学们你对哪一门课有兴趣,你可以往这里面钻,但是其他的课程也应该多了解一些。我特别提倡,不管你什么专业,你生物也好,化学也好,物理也好,对历史、社会要有所了解,所以我主张还要看一些历史小说,像《三国演义》、《水浒传》。你这个专业,是你自己的兴趣,但是这个专业你还要多了解一下这个专业的历史状况和现状,不了解这个专业的现状不行。我们要把各方面的基础打好,知识要广,我们很多专家都是偏家,这样的话,恐怕很难有创新思路。

周镜院士:我对这些情况不是很了解,我讲的一些东西很可能只是片面的理解。

我个人感觉,比如说少年班,可以参考过去交大的那个办法。上海南洋模范中学,在高中的时候就完全针对交大,那里的学生就为了考交大,等于是定向培养,那是在解放以前就很有名的。这是一种形式。基础的部分应当学好,学好了以后,你高中的对象是为了大学,大学里面的学科现在越来越多,分门别类,你怎么选择呢?我们现在有一个最大的缺点,是父母包办。今天我们侯院士举的科技大学的精英班培养出来的,在网上也都登了,学理论物理,最后当和尚去了。我本人没有调研,他一讲我想起来了,我侧面看那些小道消息,知道

是他父母希望他学的。另外,杨振宁来了以后,也是希望中国培养这种人才,他学的很好,可是他的兴趣不在这个上面,说明他智商还是很高,可是他的兴趣不在那,到最后他变成了中医,去当和尚去了。

    我再举一个例子,我们原来的科学院院长,竺可桢,大家都知道他,他是学土木的,可他成名是气象,为什么呢?就是他基础好,基础扎实。因为作为理工来讲,总离不开那些基础的东西,金院士讲他开始的时候也不是搞这个的,后来变成这方面的专家,所以基础必须学好,到了高中,我个人认为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尝试,像大学预科班这是一种形式,因为有的同学他就希望这样子。我认为,在高中应该创造一些条件给同学们,你自己觉得你在哪方面有兴趣,搞科研,自己的兴趣还是离不开的。

    同学们进入“春笋计划”,你学哪个学科,千万不要被老师和家长左右了,而要根据你自己的选择,因为只有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才能坚持下去。行行出状元,任何一个学科,也都是国家需要的,都可以对国家、民族做出贡献。陈景润在数学,你说他的条件多苦,他怎么会坚持呢?在厕所边上还在算来算去,条件非常苦,医疗条件也非常差,咱们两院的医疗条件的改变就是由于他引起中央的重视,要给这些人改善医疗条件,这就是兴趣。另外,我们讲郭沫若、鲁迅,这两位都是学医的,孙中山也是学医的,他们三个不同的方向,都成为大家,这也是兴趣。

    所以我个人觉得在高中的话,应该创造条件,让大家有一个选择,对于你将来的方向,而这点要自己把握。我们在深圳大学访问的时候,深圳的附中创立了很多社团,刚才那位同学讲怎么显示你的才能,你就可以参加不同的社团,包括在组织能力等等各种方面可以表现你的能力,我觉得大家不要走一条路,要走各种各样的路,创造发挥你才能的机会。

金国藩院士: 刚才院士讲的很对,办一个春笋班跟少年班,实际上也是对教育体制改革的试点,大家有机会能够到这里面来,应该说是很幸运的,刚才刘校长一再说应该珍惜这样一个机会。刚才周院士也谈到关于兴趣,我对兴趣的看法,一个是天生的,另外有些兴趣也是逐步培养的。我自己是改方向改了多少次,因为我本来为机械非常感兴趣,从小就喜欢机械,一会把按自行车拆了,在家里面联成电路,做自己的小电话,所以很有兴趣。我进学校的时候考的是机械系,可是等我毕业了之后,从一个学机械的慢慢就跑到了仪器仪表,在仪器仪表教研组里面教航空仪表。后来由于我们新办了一个专业,说光学仪器教研组没有领导了,让我到那去,当时我们就是革命战士一块砖,哪儿需要哪儿搬。我当过导航仪器的主任,一下调到了光学仪器,我可以说对光学仪器一点都不懂,一切从头学起,所以兴趣也可以逐步培养。

我不赞成家长包办,自己有兴趣的人,可以充分发挥,我们的教育不能是一种模式,特别是关于个性的培养,我觉得是很重要的,所以今后也应该注重个性培养,这样我们才能发掘人才。但是不管怎么样,我感觉到大家有机会能够到大学里面做一些实验等等,我认为是很重要的,我一直在学校里面,我是非常鼓励学生,我们大学里面也是这样的,有一个学生科技活动,叫SRT,我一直不太赞成学校里面双学位,我觉得没多大的意义,念了一个学位,然后又多学几门课就拿一个双学位,至少对我们国家,这种做法并没有多大的意义,他多学了某几门课,如果今后不用的话,过不了几年全忘了,什么都不知道了。所以我觉得像SRT就是培养学生的能力。我一直非常强调能力的培养,这个能力包括各个方面的能力,当然,创新能力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包括自学的能力,我们大学里面我们很重视培养他的表达能力,因为我们去参加国际会议,发现我们学生到国际会议上确实很差,他就把他整个一篇文章打到屏幕上,照着这个念,人家一点都没兴趣,根本没人听,所以我们现在大学里面就要培养他怎么样做PPT,能够把一些要点说清楚,所以表达能力得培养。我觉得各个方面的能力培养是很重要的,参加了“春笋计划”应该自觉的想办法提高自己的能力,包括做一些社会工作,我认为做社会工作还是很重要的,刚才我说为什么清华出了那么多的中央领导干部,其实跟能力的培养非常有关系。刚才刘校长一而再再而三说希望你们珍惜这个机会,我想她的心情很对。参加这些活动是不是会影响你们的高考呢?未必。人大附中做的非常好,你想他们自己做电影,所有的导、拍,都是自己做的,花了多少时间,但是人大附中考上清华北大,升学率非常高。参加这个,的确增加了你们的自信心,所以你们在学习上,一方面有自信了,一方面也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使学习效率更高。所以我感觉到无论是少年班,包括中国科技大学的少年班,总的来说还是成功的,个别有一些问题,朱清时说就是让媒体炒坏了,我同意这个观点,所以大家有机会进入到少年班、春笋计划,充分抓住这个机遇。

    至于出国的问题,我是这么看的,现在出国的年龄越来越往下降,甚至有些学校还办出国班。我对出国的问题,我鼓励学生出国,但是你们至少念过硕士以后出国可能更有效一些。我们中国的教育并不是很差,我们整个中国的教育,其他包括美国,一般的学校可能比我们中国的教育水平还要差一些,并不见得就好,除了他们有一些贵族学校等等这些,其他并不见得比我们好多少。

    从总的来说,我觉得我们应该,包括像周院士,在国外这么多年,还是想到了为国家作贡献。而且另外一方面,我们现在很多学生出国,都纷纷想回来,因为在我们中国,我们现在发展的非常快,急需人才,目前很多学生愿意回国,何况我们现在有一些人才进来,包括千人计划等等。所以中国的机会非常多,正在发展,各个方面都需要人才,我觉得是不是年纪很小就跑到国外去,不见得很好,因为国外有各方面的影响,并不见得很好。但是我有一条,凡是我们组的一些年轻教师,我已经许诺他们,让他们至少出国一年,让他们扩大眼界,提高知识,让他们提高外语水平,所以我认为过早让一些学生到国外去,办这个班,办那个班让他们去,有些人愿意去我们也不阻拦,并不是说凡是在国外的都是不爱国的,他们从各个方面也在支持国家的建设,中国正在发展,急需人才,而且我们中国现在的教育水平不见得比其他国家差,所以是不是有必要都需要去国外去,我认为不一定是这样。

吕明凯副厅长:在座的各位同学非常幸运,今天有这样一次跟国家的科学大师们做零距离的接触,今天下午第一个话题是关于爱国主义的,周院士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给我们上了很好的一堂课,刚才金院士也讲到这个话题,所以爱国主义是我们人才成长的一个最基本的要素,包括社会责任感,包括使命感,我觉得非常重要。另外,大家和院士在交流中,院士给我们讲了几个非常重要的关系,一个就是知识和能力的关系,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是前提,但是能力又非常非常重要。

    第二是专与多的关系,你必须要有领域,有比较宽的基础,知识交叉很重要,知识的基础非常重要,越是科技发展,知识的交叉、融合、综合更重要,所以专和多的关系同学们一定要重视。还有提到学语文的问题,历史的问题,读小说的问题都很重要。

    第三是兴趣和需要的关系,兴趣非常重要,但是兴趣随着社会需要的发展,也是可以转化、可以培养的。

第四就是研究和高考的关系,这四种关系是院士跟我们交流的非常重要的思想精华,需要同学们回去好好梳理消化,把这些关系处理好,对我们终身的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为“春笋计划”,各位院士对大家抱有很殷切的期望,希望我们参加“春笋计划”的同学能够很好的完成自己这一期的课题研究,我们少年班也希望按照学校的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同学们也提了完善“春笋计划”的建议,我们回去后会认真的梳理,包括加强高校、中学、教育部门之间的协调,包括把“春笋计划”往下延伸,现在第二期初步考虑高一第二学期就可以进入课题研究了,这样的话会增加研究的时间,我们这些同学在高三期间如果还有研究兴趣,还想继续你的研究,希望我们提供一些支持的话,我们将来给中学可以提出这样的建议,我们可以研究如何给大家一些支持。当然,关于我们研究和高考的关系,院士都说的非常多了,就不再说了,实际上已经回答了大家的问题,我们自主招生,我们高考制度改革在不断的推进,所以只要你能力培养起来了,知识具备了,“春笋计划”做出成就了,我们就可以完全有机会进入自己梦想的大学。









 

Copyright © 2022-2024    版权所有    陕ICP备11012318号-1

技术支持:至成科技

+ 120年校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