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关注我校新课改
所属分类:媒体西中 阅读次数:809 发布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2008-03-27
教育的本质是服务——从新课程视角解读“西安中学”
“开启新百年,树立新目标,创造新辉煌”,在国家第八次课程改革的大潮中,百年名校西安中学踏上了新百年的征程。课程改革就如同一台高能加速器,给予西安中学以源源不断的加速度。 “西安中学”作为一个优质教育资源的品牌,始终是以富有特色的“课程”服务于社会的。教育的本质是服务,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服务于学生的需要。面对新课程,西安中学正本着这种理念创造着新的辉煌。
优化师资队伍,强化教育服务的能力
教师队伍素质对于学校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是学校最可宝贵的资源,是学校教育服务能力的根本所在。西安中学拥有一批具有很强实践能力、很高业务水平、很深理论功底、有一定社会知名度的名师和实践型教育专家,在学校的科学配置下已经形成整体教育合力。西中教师能着眼于学生的终生发展,善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
学校有三支实力雄厚的教育研究队伍:教研员队伍、青年教师教学研究会和德育研究员队伍。在这些科研目的明确、视野广阔、追求高远并且入选条件极其严苛的队伍中,许多老师承担省市新课程培训、示范课、示范课点评、新课程命题等工作,更有新课程省级培训专家如语文教师李亮、数学教师薛党鹏、历史教师郭富斌和徐赐成,承担着新课程各个模块的培训任务和示范课点评工作。他们结合教学与思想教育双方面的丰富经验,于细处着手,于宏观调控,有效地为本校及外校的广大教师提供教育教学的理论支持和案例分析。
决战课堂教学,焕发学生生命的活力
教育改革最终都要发生在课堂,要把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化为我们的教学行为,需要教师思考:1.为什么要进行这节课?2.重点学什么?3.怎么学?把这三个问题想清楚了,课程每天都会在改革。西安中学在2007年底进行的新课程背景下九大学科教学展示比赛,以及随之而来的新课程教学策略研讨活动都在为课堂的改革提供动力。
从具体案例中,可以看出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升级。
案例1:民族观与世界观——郭蕾老师的示范课《鸦片战争》。
从创设课堂情境上看,把鸦片战争置于世界大背景和中国历史长河中去审视,即对鸦片战争之前,中国与代表世界发展主流的西方社会的巨大差异作横向对比,以及对中国战争之前的闭目塞听和之后觉醒的纵向对比,培养了学生的大历史观;而对标题和问题的新颖设计,亦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关注,例如:“鸦片战争前两个世界的碰撞”、“一边倒的战争”“沉沦还是觉醒”,并在具体情境中蕴涵矛盾和疑惑,造成学生对原有认知的挑战,从而引发探究的愿望。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上看,更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造具有“世界眼光”、“中国灵魂”的中国人。此课获全国历史教学一等奖,并在全市作示范课讲授,受到专家和学生好评。
案例2:比较分析法带来的拓展——朱妮娅老师的精品课《老人与海》。
“海明威塑造的桑地亚哥这个形象成为了文学史上著名的‘硬汉’形象,那么还有那些人物形象是你们所认为的‘硬汉’呢?”
老师发出了这样的提问,就该意识到下面会出现哪些答案了。
“萧峰!”“荆轲!”“玄奘!”
学生们的思维跳跃很快,他们不会把“硬汉”搜索行动局限在语文书里,作为教师,此时不仅要能分析桑地亚哥的“硬汉”形象,更需要回忆荆轲刺秦的失败,了解《天龙八部》萧峰苦苦追查真相导致的悲剧,熟知历史上真正的“唐僧”是如何不惧九九八十一难,从东土大唐远赴天竺求取真经的。
“兰博!”
看来语文老师还得对电影《第一滴血》里那个由史泰龙扮演的经典“硬汉”作一些了解。
人物形象的比较阅读,是加深学生理解文学作品深度的手段之一。在新课程背景下,应把更多的创意、质疑、观点生成的机会留给学生。因此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必须视野开阔,使学生的学业奠基于宽广的基础之上,在学业水平的提升中,学会了构建知识网络,从而真正掌握学习的技能。
案例3:真理源于生活——秦才玉老师在新课程教学展示比赛中的一等奖课例:钠的化合物
(二)——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这堂课从生活小常识——蒸馒头时和面用的“碱面”的成分和作用出发,引入新课,让学生通过几个实验的操作、描述实验现象、汇报实验结果、书写化学方程式来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进行对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分组实验便于学生讨论研究,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操作、猜想、验证都落到实处,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学习方式得到了切实转变。
秦才玉老师选择了从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思考,最后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解释该问题,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的新理念。教学过程,师生的双边活动始终体现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自我与自身对话的学习成为教学的中心,使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到了充分发挥,有助于学生以后的发展。
丰富课程资源,拓展教育服务的内涵
“文化素养、开拓精神、国家意识、国际视野”这四个词是西安中学对其所培养的人才规格的期望。重视学生全面及终身发展是西中独立于众校、卓尔不群的办学思想。西中在长时间的探索改革过程中,一直用先进的理念作引导,努力提升学校的办学行为、管理行为,教师的教育行为、教学行为,提出积极构建和谐校园的思路,追求以“和谐”“发展”为核心的校园生态环境。西中关注的重点在于人的生命和生存的价值,学生和老师都被视作一个个完整、健康、可发展的生命个体,每个个体身上所具备的多方面潜能都应在柔和的氛围下得到开发。
为积极追求完整人的教育的价值取向,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西中充分利用寄宿制管理的优势,利用图书资料中心、多媒体信息中心、科学实验中心、科技活动中心、社团活动中心、学术报告中心、运动锻炼中心等等条件,让学校真正成为师生充分自主发展的广阔天地。
以“文景讲堂”为平台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开设,成为西中教学发展的一个亮点,也成为学生每周必备的一道精神大餐。“现代诗歌要素的探讨”“星座的故事”“化学与战争”“细说美国总统系列”“星巴克与紫禁城”……这些在大学才能见到的讲座标题,是西安中学已经开展近三年的“文景讲堂”活动中众多精彩主题的一部分。教师根据自身优势,以及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精心挑选内容,精心准备内容。讲堂内容涉及面广,讲授精彩,深受学生喜爱。讲堂的开设,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让师生都感受到了新课程多元化、选择性、开放性的特点带来的巨大魅力和价值意义。新课程方案实施以来,文景讲坛成为了高一学生选修学分的途径之一。
不仅如此,学校更为学生提供了施展个人才华和锻炼自己多方面能力的空间,戏剧社、跆拳道社、舞蹈社、动漫社等近二十个学生社团,学生自主讲授专题报告的“朝晖论坛”,都真正实现了综合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高二的学生,可以完成关于米兰·昆德拉的作品专论讲座,高一的学生也从“课前演讲”“视野讲堂”等班级内部活动开始锻炼自己的选题、收集素材、编写教案、制作课件、公开讲演和临场发挥的能力,在一次次“自己当老师”的体验中,成长为具有良好的策划、组织和应变水平的现代化人才。
西安中学一直有中美教师交流项目,坚持为每一个年级聘请外籍教师,让每一位学生能够聆听纯正英语口语。跟国外著名学校结为友好学校,定期派学生和教师到这些友好学校学习、交流、访问。对外交流活动的大力开展,不仅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了扩大视野、提高口语水平的机会,而且使学校能够及时学习到国际最新教育教学信息,教育教学理念能够和国际接轨,从而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的品牌和地位。
2007年暑假,西中对首批担任新课程教学任务的老师们进行了培训,邀请了来自课改实验区广东的夏辉辉、吴磊老师和上海的李惠军老师作了关于新课程的报告,并以生动的示范课演示了具体的操作过程。这次“请外援”的活动给西中老师们带了灵感和方向,在随之而来的新学期里,已有一批老师秉承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并实践在实际的教学过程里。
开发校本教材,彰显教育服务的特色
开发、编写校本课程教材不仅是教研教改的一项尝试性工作,也是新时期基础教育的一项任务,是每一位基础教育工作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是提高教学质量,打造办学特色,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
“教材是我们老师自己编写的!”
只有面对学生的老师,才知道学生最需要什么。校本教材的编写建立在“最适合本校的教育”的基础上,适合本校学生的实际需要,为他们的学习提供帮助,开阔他们的视野,使学生在脱离了传统的题海之后,从阅读中掌握方法,获得乐趣,增强信心,激发潜存于学生心中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成为一个个有追求的现代公民打好基础。
西中深厚的文化积淀,是学校始终具有强盛生命力的根本保障,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这种文化积淀将会持续闪烁发光。
上一篇:《西安晚报》关注我校人才培养
下一篇:《陕西日报》关注我校百年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