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晚报:养成自觉求知的习惯终生受益
所属分类:媒体西中 阅读次数:893 发布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2-04-09
【符明子:女。陕西省西安中学2005届毕业生。2005年9月进入北京大学法学院,2009年9月开始在北京大学法学院攻读法学硕士研究生(以专业成绩年级第五名保送)。2010年2月获美国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法学院Sohmen Scholar奖学金(与北大合作之双硕士项目),于同年7月赴美攻读LL.M硕士学位。大学期间曾担任法学院辩论队队长与北大辩论协会会长,2006年、2007年、2008年被评为北京大学“三好学生”,2009年获“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称号。】
提笔之际,距离2005年高考结束我告别母校已经过去了七个年头。七年时间,实在不能算短。然而,我又总觉得七年实在说不上长,因为记忆中在西安中学学习和生活的点滴始终那么鲜亮,丝毫没有因为时过境迁而褪色,以至于总是给我母校始终在我身边,我亦从未远离她的亲切感。这大概就是西安中学的独特魅力之所在吧。
母校的学习氛围始终是自由而活泼的。在母校的三年里,我从未领到过“如山的家庭作业”,也从未“论斤做试卷习题”到天亮。老师们课后布置的硬性作业往往是很少的,而更愿意培养同学们根据自身的情况独立制定学习计划,分配学习时间的能力。
记得高一刚开学时,各科老师所布置的作业往往都是书上勾出的两三道题,让我等刚刚从初三的高压之下拼杀出来的孩子们十分之惊诧。老师难道就不怕我们花半个小时做完布置的两三道题之后就万事大吉么?然而事实真的说服了我。身边的同学们大多勤奋刻苦,绝不满足于课堂作业的完成,而是纷纷买来各种辅导书“充电加餐”。这种积极的环境所制造的无形压力对人的潜移默化十分有效,而我也渐渐学会如何主动寻找自己课业上的不足,制定学习计划解决问题。
这种学习机制给了同学最大的自由度,促使每位同学学会独立分析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学会如何分配时间才能最有效的使学习收获最大化。例如我的英语底子一直不错,但数学是薄弱学科,我就为自己制定了每天多花时间在数学习题上,补足自身短板,而英语则采用每周一到两次集中复习预习即可;而我在理科实验班的一位好友,他对化学有着澎湃的热情,并立志以学术为终身理想。所以他将时间大多花在化学竞赛之上,并在高一就通过自学基本完成了大学无机化学课程。这种自我管理、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每天等着老师布置大量作业的“填鸭式”模式下很难学到的。
母校的师生氛围永远是自由而温暖的。在这里,老师们不是高高在上、令人敬畏的,他们是和蔼而温暖的。除了传道授业解惑,他们也很乐意和同学们一起看电影打球,一起从国际形势聊到娱乐八卦。总之,他们是老师也是朋友,本来十分辛苦的学习生涯也在这种亦师亦友、教学相长的氛围里轻松愉快的划过。
良好的环境创造了轻松愉快的校园氛围与多元化的价值选择。老师们会很耐心地倾听学生的意见、尊重同学的兴趣与梦想。我至今仍清楚地记得我们班“化学小天王”与化学老师探讨某个高深学术问题时的热火朝天场景,讨论往往会从简单的意见不同发展到激烈辩论甚至有“拔拳相向”的危险,每每当我们为“小天王”如此顶撞老师而捏一把冷汗的时候,他俩却又突然“暴雨转艳阳天”了,一切仿佛亚里士多德那句“吾爱我师,吾更爱真理”最好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