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中学课程三年发展规划
所属分类:教学管理 阅读次数:804 发布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2009-03-30
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决定》,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陕西省课改文件精神的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速素质教育的推进实施,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学校高中课程体系。本着“为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责”的办学理念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本课程规划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三个面向”的指示为指导,按照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实际,力求实现新课程纲要指导下的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育教学管理等的变革。课程规划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逐步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的课程体系,为每个高中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规划既有必修课程的基本要求,又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有利于开发和建设适应学校、学生、教师实际,促进学校和学生发展的选修、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规划注重发挥课程体系的整体教育功能,构建适合我校的新的教学评价体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
二、培养目标
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普通高中教育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审美情趣和身体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为高等学校和社会各行各业输送素质良好的普通高中毕业生。
普通高中阶段教育的培养目标是:
1.必须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的强烈愿望。
3.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自觉行使公民的权利,履行公民的义务,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4.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基本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5.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
6.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国际视野和参与国际交往的能力。
三、课程设置
(一)课程设置原则
1.课程设置应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展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
2.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
3.创设有利于建立新型学习方式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建立与新课程相配套的评价机制,改进校内评价,实行“学分认定”管理,探索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探索建立课程实施质量的监督和调控机制;
5.有利于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
(二)课程内容
1.必修课程
课程说明与毕业要求:
我校的必修课程的设置与要求严格按照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陕西省教育厅及西安市教育局有关文件的规定,开足开满全部必修课程的模块。
每位学生必须修完全部必修课程并通过相关测试,获得全部必修课程的116个学分。
2、选修Ⅰ课程
选修Ⅰ课程结构与毕业要求
选修Ⅰ课程是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各科目按课程标准分类别、分层次设置若干模块供学生选 择的课程。我校根据市文件建议和我校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条件的实际,尽量开设相应的选修模块,以满足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适应学生不同潜能和发展的需要。
3.选修Ⅱ课程:
选修Ⅱ课程结构与毕业要求
我校在以往学科专题及选修课的基础上,根据新课程的理念进行筛选改造和整合,每学科根据教育资源和教学条件开发出2-3门校本选修课程模块,供学生选择。
(三)课程的发展
1.注重课程内容的探究性与实践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注重课程实施过程的开放性和民主性,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课程必须呈现多样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
4.课程应成为一个开放、动态、不断发展的系统,以适应学生不断增长的学习要求。
四、课程实施策略
课程实施主要涉及教材、教师、学生、教学组织等因素。
1.选用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编写的,适合我校教师和学生特点的教材;科学合理地使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资源优势,使之成为适合学生学习方式的学习内容;不断开发和拓展课程资源,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典型案例、辅助资料。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对其适用性不断进行评析,为其进一步完善提供依据。
2.加强教师培训,培养造就一支基本素质优良,能适应未来社会需求,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师队伍;一支由学校行政领导、教育科学研究人员与教师三结合的教育整体改革骨干队伍。
3.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要求教师结合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开展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研究,使我校教师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不断提高专业水平。
4.创设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相适应、适合我校教师与学生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步转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的学习在基于主体的、积极的、自信的、主动探索的、集体合作的基础上,获得终身有用的知识。
5.我校将根据课程发展规划,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开设丰富多样的高质量选修课程,努力办出特色。
6.在选修课实践的基础上,选修课也将逐步试行以行政班为单位进行学生管理,指导学生自主选课,促使学生个性化的课程修习计划的形成。
7.课程实施过程应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并能够及时调整,形成个性化的课程修习计划。
8.充分利用我校教师、场地、设备等资源,学校网络资源、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房和专用教室以及体育场馆都要全面向教师、学生开放。
五、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关键环节。正确的教育质量观是实施课程评价的关键。学校根据“为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责”的办学理念成立课程评价委员会,适时对本校所有课程进行动态评价与调整。课程评价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发挥着教育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课程评价将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和任务,重视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和人格完善,以尊重学生为基本前提,符合客观公正原则、全面性原则、激励性原则。
(一)考核方式
1、考试
考试是课程评价的重要方式之一。目前必修课程的考试依据教学大纲规定的目标和标准确定考试方式和组织命题,侧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理解,运用所学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严格控制考试次数,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高中一、二年级分别采用参加陕西省或西安市教育部门规定的学业基础联考书面考试或自主考试,有关科目组织实际操作考查作为终结性评价的主要依据;高中三年级由学校自主命题组织各学科书面考试。
2、考查
随着课程内容的改革,考核的方式逐渐多样化并且不断完善。学校将根据不同选修课的内容、授课方式,运用观察、交流、测验、自评与互评等不同考核方式组织必修课、综合实践课程和部分选修课程的考查。如学科知识竞赛、各种技能竞赛、论文写作,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论文答辩、表演等多种方式,重点考察学生主动参与的态度以及在学习中能力的提高程度。
(二)学分认定
为了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校自2007年对入学高一年级学生开始试行学分认定评价体系。
学分认定的学分包括常规要求的必修课,、选修课和综合实践课。
(三)课程评价的发展
课程评价内容与方式必须有所变化并不断发展,以达到更客观,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目的。学校将认真探索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形成较为完善的评价体系,指标包括:
(1)认知领域内(知识、理解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的学力评价;
(2)技能领域内(语言技能、实验观察及实用操作技能、运动技能、表演技能等)的学力评价;
(3)情感领域内(态度、兴趣、习惯、审美、鉴赏等)的学力评价;
(4)其它领域内的潜能发展的评价。
通过以上对学生诸方面的评价使我校学生能重新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加强个性培养,加强自我发展。
六、课程管理
我校把观念的转变作为课程发展的先决条件,已经并将继续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方案的有关文件,并全员参加省、市新课程培训,使教师牢固树立素质教育观念,理解新课程理念的人才观、基础观、质量观和育人方式观,为课程改革发展工作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同时注意处理好长远与眼前、局部与全局、继承与发展、借鉴与创新等关系,强化科学意识和规范意识,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
学校鼓励教师努力实现优化教学观念,变教师主宰学生为教师适应学生;优化教学环境,变强制、封闭为民主、开放;优化教学过程,变教师传授知识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优化教学方法,变灌输式为启发式、探讨式;优化教学手段,变传统的单一媒体为多媒体辅助教学,保证课程既定目标的实现。
学校业已成立由校长、有关处室主任、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家长代表组成的课程委员会,及时收集、反馈学生、教师等各方面人员对学校课程实施的意见和建议并进行讨论研究。通过对学校课程方案的执行情况和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及时进行课程内容调整,改进课程和教学的管理,形成教材不断革新的机制,使我校课程成为一个开放、动态、可持续发展的系统。
七、课程发展规划实施步骤
2007年8月—2008年8月
本期工作要点
1、进行教师和教学管理者有关课程知识的全员培训。
2、根据课改精神搭建三年各年级课程框架。
3、组建课程管理、开发、评价等组织机构。
4、对课程实施适时评价。
2008年8月—2009年8月
本期工作要点
1、整合、筛选选修课程
2、确立特色课程和精品课程。
3、完善课程管理体系。
4、调整课程实施策略。
2009年8月—2010年8月
本期工作要点
1、实现新课程与升学考试的对接。
2、拓展课程资源。
3、总结三年课程实施经验。
4、确立未来三年课程框架。
一.指导思想
本课程规划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三个面向”的指示为指导,按照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实际,力求实现新课程纲要指导下的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育教学管理等的变革。课程规划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逐步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的课程体系,为每个高中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规划既有必修课程的基本要求,又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有利于开发和建设适应学校、学生、教师实际,促进学校和学生发展的选修、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规划注重发挥课程体系的整体教育功能,构建适合我校的新的教学评价体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
二、培养目标
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普通高中教育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审美情趣和身体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为高等学校和社会各行各业输送素质良好的普通高中毕业生。
普通高中阶段教育的培养目标是:
1.必须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的强烈愿望。
3.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自觉行使公民的权利,履行公民的义务,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4.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基本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5.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
6.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国际视野和参与国际交往的能力。
三、课程设置
(一)课程设置原则
1.课程设置应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展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
2.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
3.创设有利于建立新型学习方式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建立与新课程相配套的评价机制,改进校内评价,实行“学分认定”管理,探索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探索建立课程实施质量的监督和调控机制;
5.有利于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
(二)课程内容
1.必修课程
课程说明与毕业要求:
我校的必修课程的设置与要求严格按照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陕西省教育厅及西安市教育局有关文件的规定,开足开满全部必修课程的模块。
每位学生必须修完全部必修课程并通过相关测试,获得全部必修课程的116个学分。
2、选修Ⅰ课程
选修Ⅰ课程结构与毕业要求
选修Ⅰ课程是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各科目按课程标准分类别、分层次设置若干模块供学生选 择的课程。我校根据市文件建议和我校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条件的实际,尽量开设相应的选修模块,以满足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适应学生不同潜能和发展的需要。
3.选修Ⅱ课程:
选修Ⅱ课程结构与毕业要求
我校在以往学科专题及选修课的基础上,根据新课程的理念进行筛选改造和整合,每学科根据教育资源和教学条件开发出2-3门校本选修课程模块,供学生选择。
(三)课程的发展
1.注重课程内容的探究性与实践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注重课程实施过程的开放性和民主性,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课程必须呈现多样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
4.课程应成为一个开放、动态、不断发展的系统,以适应学生不断增长的学习要求。
四、课程实施策略
课程实施主要涉及教材、教师、学生、教学组织等因素。
1.选用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编写的,适合我校教师和学生特点的教材;科学合理地使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资源优势,使之成为适合学生学习方式的学习内容;不断开发和拓展课程资源,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典型案例、辅助资料。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对其适用性不断进行评析,为其进一步完善提供依据。
2.加强教师培训,培养造就一支基本素质优良,能适应未来社会需求,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师队伍;一支由学校行政领导、教育科学研究人员与教师三结合的教育整体改革骨干队伍。
3.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要求教师结合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开展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研究,使我校教师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不断提高专业水平。
4.创设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相适应、适合我校教师与学生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步转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的学习在基于主体的、积极的、自信的、主动探索的、集体合作的基础上,获得终身有用的知识。
5.我校将根据课程发展规划,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开设丰富多样的高质量选修课程,努力办出特色。
6.在选修课实践的基础上,选修课也将逐步试行以行政班为单位进行学生管理,指导学生自主选课,促使学生个性化的课程修习计划的形成。
7.课程实施过程应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并能够及时调整,形成个性化的课程修习计划。
8.充分利用我校教师、场地、设备等资源,学校网络资源、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房和专用教室以及体育场馆都要全面向教师、学生开放。
五、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关键环节。正确的教育质量观是实施课程评价的关键。学校根据“为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责”的办学理念成立课程评价委员会,适时对本校所有课程进行动态评价与调整。课程评价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发挥着教育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课程评价将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和任务,重视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和人格完善,以尊重学生为基本前提,符合客观公正原则、全面性原则、激励性原则。
(一)考核方式
1、考试
考试是课程评价的重要方式之一。目前必修课程的考试依据教学大纲规定的目标和标准确定考试方式和组织命题,侧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理解,运用所学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严格控制考试次数,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高中一、二年级分别采用参加陕西省或西安市教育部门规定的学业基础联考书面考试或自主考试,有关科目组织实际操作考查作为终结性评价的主要依据;高中三年级由学校自主命题组织各学科书面考试。
2、考查
随着课程内容的改革,考核的方式逐渐多样化并且不断完善。学校将根据不同选修课的内容、授课方式,运用观察、交流、测验、自评与互评等不同考核方式组织必修课、综合实践课程和部分选修课程的考查。如学科知识竞赛、各种技能竞赛、论文写作,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论文答辩、表演等多种方式,重点考察学生主动参与的态度以及在学习中能力的提高程度。
(二)学分认定
为了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校自2007年对入学高一年级学生开始试行学分认定评价体系。
学分认定的学分包括常规要求的必修课,、选修课和综合实践课。
(三)课程评价的发展
课程评价内容与方式必须有所变化并不断发展,以达到更客观,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目的。学校将认真探索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形成较为完善的评价体系,指标包括:
(1)认知领域内(知识、理解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的学力评价;
(2)技能领域内(语言技能、实验观察及实用操作技能、运动技能、表演技能等)的学力评价;
(3)情感领域内(态度、兴趣、习惯、审美、鉴赏等)的学力评价;
(4)其它领域内的潜能发展的评价。
通过以上对学生诸方面的评价使我校学生能重新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加强个性培养,加强自我发展。
六、课程管理
我校把观念的转变作为课程发展的先决条件,已经并将继续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方案的有关文件,并全员参加省、市新课程培训,使教师牢固树立素质教育观念,理解新课程理念的人才观、基础观、质量观和育人方式观,为课程改革发展工作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同时注意处理好长远与眼前、局部与全局、继承与发展、借鉴与创新等关系,强化科学意识和规范意识,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
学校鼓励教师努力实现优化教学观念,变教师主宰学生为教师适应学生;优化教学环境,变强制、封闭为民主、开放;优化教学过程,变教师传授知识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优化教学方法,变灌输式为启发式、探讨式;优化教学手段,变传统的单一媒体为多媒体辅助教学,保证课程既定目标的实现。
学校业已成立由校长、有关处室主任、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家长代表组成的课程委员会,及时收集、反馈学生、教师等各方面人员对学校课程实施的意见和建议并进行讨论研究。通过对学校课程方案的执行情况和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及时进行课程内容调整,改进课程和教学的管理,形成教材不断革新的机制,使我校课程成为一个开放、动态、可持续发展的系统。
七、课程发展规划实施步骤
2007年8月—2008年8月
本期工作要点
1、进行教师和教学管理者有关课程知识的全员培训。
2、根据课改精神搭建三年各年级课程框架。
3、组建课程管理、开发、评价等组织机构。
4、对课程实施适时评价。
2008年8月—2009年8月
本期工作要点
1、整合、筛选选修课程
2、确立特色课程和精品课程。
3、完善课程管理体系。
4、调整课程实施策略。
2009年8月—2010年8月
本期工作要点
1、实现新课程与升学考试的对接。
2、拓展课程资源。
3、总结三年课程实施经验。
4、确立未来三年课程框架。
上一篇:大学生职前培训基本要求
下一篇:陕西省西安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