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科资源

郭富斌 刘雅雯:寻找中国的DNA(第一讲)

发布时间:2022-10-26 15:33:16

缘起:政治血脉   千年烙印

 

■一个深刻的发现,一个悲哀的现实

DNA,这个大家都熟悉,生命的遗传基因,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有DNA,也有生命的遗传基因。那么,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命遗传基因是什么?解读她的密码又在哪里?我认为,解读她的密码应该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为什么会有这样判断?我是受到了两个人的启发:外国的卢梭、中国的刘建军。

卢梭在《忏悔录》第9卷中说:“我已看出一切都归源于政治,而且,无论我们作什么样的解释,一个民族的面貌完全是由它的政府的性质决定的。”

在卢梭眼中,塑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面貌的根本因素是什么?是政治。我们常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而卢梭更看重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对国家和民族面貌的反作用——有什么样的政治,就有什么样的人民。这是卢梭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刘建军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说:“自从西学东渐之后,……口头上谈论自由、民主、权利的国人,在行动、习惯、思想上却还是不断在重复古代的政治信条,奉行古代的政治逻辑,复制古人的行动路线。”

刘建军是复旦大学政治学教授,这是他分析研究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和历史发展轨迹而观察到的反映在近现代中国政治中的一个奇怪的现象。

应该说,我们在言论上已经非常地现代——我们讲制度和权利的时候都把自由、民主当作口头禅,但在实际行动中,我们又停留在过去,这就牵扯到了一个时间问题。我觉得有两种时间:一种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物理意义上的时间;另有一种是历史的时间。物理的时间每时每刻都在流动,逝者如斯夫;历史的时间却经常处于停滞中,历史的时间在某些方面可能是凝固不动的。我们生活在物理时空的今天,但从历史的时空看,在某些方面我们可能还处在若干个世纪前。

200年前,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中国的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它只是君主覆灭的一再重复而已。任何进步都不可能从中产生。”20多年前, 法国史学家阿兰•佩雷菲特出版了一本以马嘎尔尼使团访问中国为主题的书,书名就叫《停滞的帝国》。阿兰•佩雷菲特在该书的序言中说:“要批驳黑格尔关于中国处于停滞不变状态的观点很容易……然而,黑格尔是对的。”“196089月间,我从香港出发,对中国进行了第一次探索。我马上就吃惊地看到这个社会同马嘎尔尼的伙伴们描述的社会十分相似。简直可以说每个中国人的基因里都带有乾隆帝国时的全部遗传信息。” 

我们知道,从物理时间看,阿兰•佩雷菲特说这话的时间距离马嘎尔尼来华已经过了160多年,新中国建立也已经10多年了,我们已经进入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了。需要说明的是,阿兰•佩雷菲特是法国资深的政治家、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是对中国充满了善意的朋友。他这样的看法就不能不引发我们的思考。

我们来看这样两幅图片(图一——兵马俑和陈道明,图二——兵马俑和姚明,此略),我们看到了什么?……

正如大家所说,做兵马俑的工匠生活在两千多年前,兵马俑是工匠们按照当时秦朝人的形象塑造的。可是,我们竟然在现实中看到了明星和兵马俑撞脸。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几千年过去了,中国人的形貌没有变化。没有变化,这是一个奇迹。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古印度人、古巴比伦、古埃及人,他们的古代早已成为陈迹。

四大文明古国中,从人种到制度,唯一连绵不断的只有中国。我们有五千年的文明,两千年的一统。这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那么这样的成就,它和我们的政治制度有什么关系?林语堂先生曾不无调侃地说:不管怎么混,我们能混五千年,也是一项奇迹。至少说明我们民族有强大的生命力。那么多的历史灾难,加在我们民族头上,每次我们都能从灾难中走出来,这些都要依靠对我们民族DNA的解读。 

■农业时代的优等生,工业时代的落后生

我们的古代史那样的辉煌,但是,我们民族生存的质量又如何?特别是我们作为农业时代的优等生,为什么却渐渐变为工业时代的落后生?工业时代我们的落后,与我们的政治制度有什么关系?

历史研究者曾说,中国不是自己从中世纪走出来的,而是被别人轰出来的,费正清教授将其概括为冲击—反应模式,就是被轰出来以后,还不愿意快步走,还要一步三回头,流连自己的传统。是什么让我们中国人向工业化转型如此缓慢、如此艰难?与我们传统的政治制度有没有关系?

大家是否还记得,我们很多人往往把制度变革叫变“天”。仔细想想这种说法,真是形象极了。我们的政治制度之天,漫无边际,就像《敕勒川歌》说的,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它不知疲倦地、世代相继地牢牢地把控着我们每个人的命运。所以,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才有那样的孤独无助:“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谭嗣同殉难之时是那样的不甘:“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当代作家洪峰在小说《极地之侧》结尾感叹:“天大极了,人小极了。”在中国政治制度之天面前,人是那样的渺小,那样的孤立无援。因此,在中国什么最难,改变制度最难,谁要是翻变天账,就死无葬身之地。历史的包袱压在我们中国人身上,压得我们中国人喘不过气。

说到历史包袱,我想起了西方一个很出名的理论,叫“路径依赖”, 也叫“马屁股理论”。因为它源于一个发现——发现美国的航天飞机的宽度和两只马屁股之间的距离有关系,所以称作“马屁股理论”。为什么这样呢?美国的航天飞机要依靠铁路运输,因此其大小除受自身动力的影响外,还受制于铁路宽度的影响,而铁路宽度又来自伦敦有轨电车车轨的宽度,有轨电车车轨的宽度又来源于中世纪马车车辙的宽度,中世纪马车的宽度又来自于罗马军团战车,罗马军团战车车轴的距离是由两个马屁股的宽度决定的。高科技的航天飞机和原始畜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却有着内在的联系。由此可见,传统力量的威力,先祖的历史选择往往会对后代历史命运产生难以改变的巨大影响。

因此,“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单元的学习,不仅让我们了解古代政治制度形成的过程和发展规律,更重要的是寻找中国的DNA,通过对古代政治密码的解读,帮助我们理解今天的中国政治的现实,理解中国为什么与众不同?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中国特色的政治道路的选择……

■中国为什么伟大,中国又为什么落后

翻开我们的课本《政治文明历程》,看看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一个单元四个课题:“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课题差异很大,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隐藏在其背后的主线是什么?

如同学们总结所说,就是中央集权。中央集权也像人一样,有完整的生命周期,也经历了准备、确立、完善和衰落这样由生到死的轮回。寻找中国古代DNA的核心词就是中央集权,理解了中央集权,就理解了中国古代。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人政治设计的焦点:

如何防止地方势力对中央集权的挑战 

如何防止军事集团对中央集权的挑战 

如何防止官僚集团对中央集权的挑战 

如何防止皇亲国戚对中央集权的挑战 

如何防止底层民众对中央集权的挑战 

如何防止周边政权对中原政权的挑战 

所有的政治制度,不管名称、时间段和具体问题有什么差异,但是有一个聚焦点,就是巩固中央集权,把所有对中央集权有可能造成威胁的因素彻底消除,差异不过是应对的角度不同而已。重点要对付的是六种实力:地方势力、军事武装集团、官僚集团、皇亲国戚、下层民众、少数民族政权。

中国古人所有的政治智慧都用在建立中央集权和维护中央集权方面,政治使命是为以皇帝为代表的贵族集团和官僚集团服务;中国古代政治是为少数人服务的政治,与管理众人之事的现代政治南辕北辙;中国古人的政治智慧与现代社会的精神相去甚远。可是,今天的我们,我们的所思所为,又究竟是停留在古代还是已迈入现代呢?看看不断更新的电视连续剧,如《甄嬛传》《杜拉拉升职记》等等,不论是古装剧还是青春剧,都告诉我们怎么在权力上玩阴谋诡计。一个人整天都看这样的东西,这些会给他带来什么影响?不要把我们的智慧浪费在这样微不足道的事情上,那样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破题:抽丝剥茧    品鉴春秋

 

第一讲   制度准备: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关于“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这课内容,我们第一个是要把握时间范围——夏、商、西周,这三个时间怎么来的?有一个工程叫夏商周断代工程,这个工程要解决什么问题——中国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是不是五千年文明?夏朝存在不存在?夏商周断代工程在2000年发了一个报告提要,但我要告诉同学们,这里面只有一个时间是确切无疑的,即公元前771年。因为,我们从公元前841年有了确切的历史记载。夏商周时间段在史学界都是存在争议的,这三个时间段来自夏商周断代工程,即使现在我们用了很多现代科学推测时间,也只是推理而已。早期的历史还是在云里雾里。民国时期,就有学者质疑上古时期的历史,顾颉刚先生在《古史辨自序》中认为:很多历史是塑造出来的,是神话传说。现在史学界认为,夏朝的历史是存在。

第二个是要把握空间范围。看看这些图(此略),主要是让大家感受一下中国古代文明活动的空间位置在哪里——有两条河,一个是黄河,一个是长江,这就告诉大家,我们中华民族的活动范围很早的时候就是在两条河流域,我们的母亲河是两条,而不仅是黄河一条,当然,我们早期文明活动的主体在黄河流域。

 

一、夏朝的王位世袭制

 

我们认为夏朝是存在的,存在的根据何在?有两段文字记载可以佐证:

《史记•夏本纪第二》: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而后举益,任之政………及禹崩……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 ……有扈氏不服,启伐之。

《竹书纪年》:夏禹把天子位置直接传给儿子夏启,而益不服,发生冲突,最后夏启杀了益而稳定了局面。

这两段材料的核心信息是清楚的,也告诉了我们所发生的事件。两段材料有矛盾的地方,但两段材料也有共同点,那就是世袭代替了禅让。

据《竹书纪年》说,禹至桀,共17君,历时471年。

夏朝最后一个君主夏桀,荒淫无度,又好鬼神,自比太阳。百姓诅咒说:“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尚书•汤誓》) 

这告诉我们夏朝的灭亡。夏朝有始有终,我们有有关夏朝比较完整的历史记载。更重要的根据是考古发现(二里头宫殿遗址发掘现场的图片,此略),有了宫殿,表明国家的形成。因此我们认为夏朝是存在的,并且,夏朝从部落联盟到国家,从世袭到禅让,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

二、 商朝的内外服制度

■制度设计

商朝为什么要搞内外服制度,《战国策•齐策四》中是这样说的:“及汤之时,诸侯三千。”诸侯数量如此之多,商王就面临怎样处理和诸侯关系的问题。商朝统治者找到的办法就是内外服制。

什么是内外服制?对国家所辖区统治一分为二,内服是商朝国家的中心地区,由商王直接治理;外服是商朝周边的地区,由各方势力管辖。商朝的内外服制度有点类似于因俗治国,“一国两制”。

■统治特点

1.松散的政治联盟

先来看看这幅商与四方关系图(此略)——诸侯分布在各个地区,所有诸侯听商王命令,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但又保持相对独立性。

再来看这段文字:

谢维扬《中国早期国家》: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上地方享有的相对的自治权,这应该说就是商朝国家结构的基本特征。

根据商与四方关系图、结合这段文字,我们知道商王朝对地方控制是以地方享有自治权为基础的。如果说要找一个词说明其特点?那就是松散。松散的政治联盟,这是早期国家非常重要的政治特征,也是和秦以后政治的巨大区别。这种松散的政治联盟,有点类似于现在的邦联。

2.王权与神权合一

    看看这段出自《甲骨文合集》的材料——

《甲骨文合集》137:“癸丑卜,争,贞旬无祸?王占曰:有祟有梦。甲寅允有来艰,左告曰:又亡刍自益,十人又二。”

这是一条完整的卜辞,说的是:癸丑的时候国王去占卜,主持的人叫争;下旬有没有灾祸降临?将龟甲烧了之后,商王据龟甲裂纹解释,有祟有梦。裂纹显示的征兆不好,且方向在。最后左向国王报告,在益这个地方有12个畜牧的奴隶跑掉了。

这段甲骨文记载完整,展现了占卜过程。那么,这个故事传递的信息是什么?商朝人遇事会做什么?这说明了什么特点?……

有同学说“商朝的统治有非常迷信的色彩”,这很对。还有哪些位同学愿意解释占卜的结果?说一说占卜的结果意味着什么?……

龟甲上的裂纹本身并不是文字,裂纹如何来解释,是人的意志还是龟甲透露的信息,谁拥有解释权,就意味着可以把他的意志强加于他人。我们知道,“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先哲写的,对此,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理解,但是到了宋代,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垄断了“四书五经”的解释,科举要考的答案都来自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的解释,谁拿着解释权就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去演绎,谁拥有了解释权谁就有了一锤定音的决策权。

就商朝而言,宗教领袖是商王本人,它既是世俗的帝王,又是宗教最高领袖。为什么需要领袖的地位,可以借着占卜干什么事情呢?增加统治的权威性——为什么我能解释,我身上有神性:“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的神秘的起源。所以,统治的特点是王权和神权的结合。

 

三、西周的封邦建国 

 

周公是西周制度的总设计师,他设计的制度影响久远,但是,设计这一制度时周公心情很复杂——时刻处在忧患之中,“一沐三捉发, 一饭三吐哺”。连洗澡吃饭都要被打断,直接反映了工作很繁忙,也间接反映周公对什么事都高度重视,不敢掉以轻心。为什么周公如此的谨慎?这是因为当时有三支力量时刻威胁着刚刚建立的新王朝。

威胁力量之一:死而不僵的大邑商。周本来是殷商的小邦国,武王伐商,只拿下了商的都城殷,捣毁了商的总指挥部,但是商的基本势力还在。商人就向东退,一直退到了辽东半岛。不管怎么讲,这也告诉我们一个信息:商人有很大的力量,如何对待商,如何对待势力犹存的失败者,这对新王朝周来说是个大难题。

威胁力量之二:居心叵测的同盟国。武王伐纣的时候,仅靠周的力量是不够的,它就联结了很多对商不满的小国,共同讨伐商。现在打赢了,周该如何处理和同盟者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胜利成果归属问题得解决好——牵扯到如何对待同盟者。

【读史深思】抗日战争,国共合作打跑了日本人,我们赢得了五千年最伟大的胜利。可是,胜利之后,我们面临的问题是胜利成果归谁?毛主席说抗战胜利果实应该归人民;蒋介石说我是抗战的领袖,果实当然应该归他。由此又引发了三年内战。所以,跟同盟者关系处理不好,可能会引起内战。因此,如何对待同盟者也是值得思考的历史问题。

威胁力量之三:心怀不满的周王室。这是来自胜利者本身的威胁——胜利者也面临享受胜利成果分配的问题。武王有好几个兄弟,周公是排行老四,却很受重用。那周公的兄长管叔、蔡叔,他们该怎么办?他们的不满也会威胁政权稳定。本来是派他们三个去监视商纣王的儿子,他们不仅不监视商纣王的儿子,反而发动叛乱,这种来自胜利者本身的威胁也已从担忧变为现实。

所以,摆在周人面前的三大问题——怎样对待胜利者,怎样对待同盟者,怎样对待失败者,其核心是权力如何分配。为了解决权力分配问题,周公搞了三个制度设计。三个制度解决的问题层次不一样:(1)分封制。权力分配,由商向周转移,即天下归周。(2)宗法制。周人拿到权力后,权力如何继承,周人内部,权力如何继承,即天下归宗。(3)礼乐制度。如何让大家心服口服,礼乐制度解决的是权力的认同问题,即天下归心。

■分封制——权力分配制度

1)怎样来分封?分封的对象是谁?请看下面两则材料——

《荀子•儒效篇》:“(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

《史记•周本纪》:“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杞。” 

从此可以看出,分封对象既有同姓又有先代贵族、功臣。那有没有主次之分?主要是同姓宗室,七十一国姬姓独占五十三,且被分封在重要地区。先代贵族往往是分而治之,比如商,通过分封将其势力分割成好几个部分,并专门派周宗室在附近监视。对此,易中天先生有一个比喻:商人就像一个波音飞机被拆开了一样,分而治之,商朝的飞机无法重新起飞。

2)关于分封的目的,我们只要看这样一句话就很清楚了——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周公……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分封的目的就在于保卫周的统治,巩固周王室的权力。政治就是对权力的分配,好的政治就是权力分配方面做得比较好,坏的政治就是一少部分人把权力垄断在自己手中。我们在理解政治的时候,可以慢慢尝试把政治和权力联系起来分析、思考,这对我们理解问题很有帮助。

3)关于分封制下周天子和诸侯国是什么关系,可从下面的材料得知——

《孟子•告子》:“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天子“巡狩”、诸侯“述职”,周天子和诸侯国是臣属关系,如何臣属呢?政治上,诸侯的重要官职天子任命,并且有权去视察;诸侯定期给周王汇报工作。三条红线在警告:若诸侯不定期述职,贬其爵、削其地、六师移之,包括了政治、经济、军事三种不同程度的惩罚措施。经济上,诸侯要给周天子交贡品,婚丧嫁娶诸侯要给周天子份子钱。军事上,诸侯要保卫周王室。诸侯的权利又是什么?周天子充当诸侯的保护人。

4)关于分封制的特色,我们抓住一点就可以了: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5)对分封制影响的判断,主要看是否达到其目的,分封制的目的是巩固权力。分封制达到了制度设计之初的预设,因此,最重要的影响是巩固统治、发展疆域。

■宗法制——权力继承制度

1)根据以往情况,很多同学觉得宗法制不好理解、掌握困难,难在哪里呢?主要是嫡长子继承制,需要判断什么是嫡长子。嫡长子是正妻生的儿子,而不能看绝对年龄。大家看看书的大宗、小宗示意图,从这个示意图来理解嫡长子继承制及大宗小宗的相对关系。

2)关于宗法制的作用,我们看看下面这段材料——

《左传•桓公二年》:“古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

这段材料体现了实行宗法制的目的在于防止贵族内部纷争。

3)从分封制和宗法制内容看,分封制是权力分配制度、宗法制是权力继承制度;从范围来看,分封是国家内部,宗法是家族内部。分封制和宗法制就像一个同心圆,将国和家联系起来——政治上是君臣,血缘上是兄弟,贵族分享国家权力,并在贵族内部继承权力。天子的地位——天下共主和家族领袖。

同学们想想,在今天你能否找到和宗法制联系的事情?“富二代”“家族企业”(大多同学回答说)。是的,“富二代”“家族企业”是宗法制在当今的一个体现。

其实,在南方特别盛行修族谱和宗祠(北方也有),从先代创业一直延续下来,过年时祭拜祖先,这些就跟宗法制密切联系。宗法制的好处也显而易见,把家族和宗族的人凝聚起来,形成集体凝聚力,造就了中国人自古以来的价值观——集体主义。

中国的历史传统让我们习惯于将国家、集体置于个体之上,但是,同学们也仔细想想,习惯于将国家、集体置于个体之上这样的习惯有什么问题?(课堂上学生你一言、他一语,有学生这样总结) “集体的过分膨胀就压制了个体,造成了个体尊严意识和个人独立意识的淡漠”……

【读史悟道】中国古代很多制度形式与内容是很背离的。宗法制表面温情脉脉,强调家庭,强调凝聚力,然而,其背后的某些逻辑是很可怕的。一是等级固化。人的身份等级是僵死不变的,不能流动,而且用礼制把它外在化、凝固化。二是家国同构,把政治伦理化、道德化。 “民生有三: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非父不生,非食不长,非教不知生之族,故壹事之。”(《国语·晋语》),君和师都变成了父亲的延伸,把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结合起来了。如巴金笔下的高家,婚姻、职业完全是由父辈决定的,“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个人是无法决定自己命运的,子女在某种程度上成了父母的私有财产。三是是非观念淡薄。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长者讳。更可怕的是平等观念缺失,独立意识淡薄,没有了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庄子寓言中有一种鸟叫意怠,这种鸟要集体行动,要一起站一起行,共同飞翔,吃饭时也要按等级依次去吃。因为有非常严格的等级,内部秩序很好,所以不会出现内乱,生命力很强,鸟群不会灭亡,但这种鸟的生命质量很差。庄子非常伟大,他透过这样一个寓言,预告了中华民族的命运,活的年头很长,生命质量不高。我们民族有五千年的历史,但我们是站着生存还是跪着生存?中国古人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下的生存状态到底是怎么样的,学完这个单元你们可能就会有自己的认识了。

我们现在讲新课程,很重要一个目标就是发展学生的个性。其实,教育是什么?是发现的过程。老师上课讲的哪些知识一点用都没有?有用的是什么?是你在老师讲的过程中发现与思考,发现你的特长、你的价值、你的定位,思考你的特长、你的价值、你的定位,从而去把握你的命运和人生。

那么,我们该过怎样的集体生活?该怎样发现自己的个性、把握自己的人生?这可能是你们要用一生去发现和思考的话题。

■礼乐制度——权力认同制度

因为礼乐制度,我们常常自诩为礼仪之邦,我想问大家,礼乐中的礼与今天的礼仪、礼貌是一回事吗?

其实,周之前就有礼乐。当时的礼乐是用来敬神的。敬神时有两件事,一是给神供食物,用鼎盛,叫鼎食,这就是礼;二是给神歌舞,这就是乐。周代的差异在于,之前敬神的礼乐转化为对社会等级制度的维系和对道德理想的张扬,完成转化的人是周公,他的办法是把礼乐规范化、严密化、人文化和政治化,史称“制礼作乐”。这里就有一个问题,鼎是有差异的,礼的本意就是差异,用来显示社会等级的差异,如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每个人必须遵守自己的行为规范,违背了礼就是僭越。所以《礼记•坊记》对礼是这样界定的:“夫礼者,所以章疑别微,以为民坊者也。故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则民有所让。”      

《礼记•坊记》是记防备人们做种种错事、种种坏事的道理;“坊“同“防”,堤防。因此,礼乐制度所讲的“礼”可不是礼节,而是等级差别。孔子讲“克己复礼”,就是要维护贵族的等级,每个人在不同的等级都有其规范,不能超越这个规范,超越了就是非礼,非礼就是僭越。所以中国古代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的说法。其实,礼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此句删除)

需要说明的是,今天也有一些学者对礼大加礼赞,如人大的彭林教授,他认为礼是人类与禽兽的区别的标志、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所在、是自然法则在人类社会的体现、有利于社会伦理秩序的维护。

乐也一样,承担着政治教化功能。 “乐”是什么?乐是音乐,但超越了音乐,带上了浓厚的政治和社会色彩,乐讲的是和谐。君臣同听一首音乐叫敬和,大家彼此尊敬;父子同听一首音乐叫顺和,家庭和睦。因乐而敬和、顺和,是要你在心里认同等级秩序。

【读史深思】在古代,音乐是有严格界限的,有些音乐能听,有些就不能听,比如我们说靡靡之音,听了会涣散人的斗志,不能随便听。即使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党对文化事业特别重视,音乐高度政治化,如邓丽君的音乐就不能听,都是《小城故事》《甜蜜蜜》,我们那时候听这样的音乐是偷偷地听,正因为是偷偷地听,我们都成了邓丽君的粉丝。因此,即使我们脱离了物理时空的古代,我们还在倡导把艺术还给艺术,把音乐还给音乐。

3)(序号删除)礼乐制度即使有温情脉脉的面纱,但根本上还是用教化的方式让你发自内心的去认同和维护等级秩序。礼乐制度使成员间的权利与义务有明白可知的规律可以遵循,减少了内部竞争与冲突,增加了统治阶层本身的稳定性。

夏、商、周三代尽管中央集权仍未定型,但其牢固的血缘关系、浓重的专制色彩以及继承和发展的特点,已经为中国政治命运打下浓重的底色。

即使在今天,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礼乐文明的影响仍有迹可循:主席台的位次,宴会中的席次,合影时的所处的位置、甚或进电梯的顺序,无一不带有等级观念日常化的痕迹。

本站由陕西西安中学信息中心管理维护

陕ICP备11012318号-1

技术支持:至成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