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科资源

郭富斌 刘雅雯:寻找中国的DNA(第四讲)

发布时间:2022-10-26 15:43:51

第四讲   制度衰落: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在上一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古代政治的成熟,按照一般规律,这个制度也会走向衰落,因为,成熟以后必然也会面临很多的问题和挑战——一个是地方分权对中央集权的挑战;一个是中央内部相权对皇权的挑战。为了应对这样的两个挑战,在中国古代解决的办法是集权、集权、再集权。因此,我们看这个标题——“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一、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第一个问题和挑战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可以说,这个问题是与中央集权相始终的难题。在中国历史上有两次大的分裂——三国两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除了这两次大分裂以外,还有五次大叛乱——汉代的七国之乱,西晋的八王之乱,唐代的安史之乱,明代的靖难之变, 清代的三藩之乱。大家可以看一看这五次大叛乱,时间范围是从汉到清,说明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政权的威胁是始终存在的。怎样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着重看看汉代解决王国问题和宋代解决藩镇割据。

■ 西汉王国问题的由来与解决

1.王国问题的产生

王国问题是怎么来的?我们看这样一幅图(西汉前期形势图,此略)。西汉的版图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诸王国的统治区,实行分封制;还有一部分是中央直接管辖的地区,实行郡县制。这就形成了西汉行政区划中一个特有的现象,既有分封又有郡县,郡国并行制。这也形成中央地方行政的重要特点:由于封国的存在,让西汉产生了王国问题。

可能有同学会问:秦朝不是已经搞了郡县制吗?为什么汉代又有了王国?我们来看班固《汉书》卷十四“诸侯王表第二”中的一段话——

《汉书》卷十四“诸侯王表第二”:“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惩戒亡秦孤立之败”,搞分封与秦的灭亡有关。为什么秦灭亡?汉代统治者认为,是因为秦只有郡县没有封国,以至于紧要关头,郡县叛乱,没有人守卫秦王朝。为了追求汉代的长治久安,就不能单纯搞郡县,而是要搞封国。秦的灭亡是没有分封的原因吗?它是因为什么灭亡的?相信大家学过了相关历史会有思考。

可以说,王国问题是汉初的统治者错误汲取历史教训。历史可以借鉴,但是必须是科学和正确的,像汉初错误的汲取了秦亡的教训,就给自己的统治设置了障碍,形成了王国问题。小的国家治理混乱,荒淫无度;大的诸侯国横行天下,公然叛乱。贾谊在《治安策》中对西汉割据分析得很到位,大意就是说:西汉势力格局本末倒置,地方势力的权力超越中央。这也体现了我们民族的一个特性——我们先是善于给自己制造问题,然后又乐此不疲的解决问题。我们的时间,我们的经历,很多时候就浪费在自己给自己设置的障碍上。

2.王国问题的解决

那么,地方行政的特点是什么?正如有同学说的,是郡国并行制。那么,王国问题的实质是什么?这位同学说是:“中央存在威胁,威胁中央集权。”那该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这个解决,大家在初中是不是学过“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学生点头)。我认为,这不是解决,这是对问题的应对。真正解决的人是汉武帝:一个是推恩令,一个是夺爵。我们先来看《汉书》卷六十四上中主父偃给汉武帝出的主意:

《汉书•主父偃传》:“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朔京师。今以法割削,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適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

这段话有些长,说的是推恩令,有几个信息点:一个讲为什么提出推恩令的建议,解决王国问题,做了一个古今对照,原来是百里之国,现在是千里之国。如何解决?愿陛下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第二是推恩令的好处,人人喜得所愿,这个人人指的是谁?得到推恩的王国子孙。对皇帝的好处?实分其国,削弱王国的力量。

为什么叫推恩令?明明是在分割王国,削弱王国的力量,从本质上讲跟晁错的主张是一样的,但为什么产生的效果不一样?主父偃推恩的结果是“人人喜得所愿”,一样的目的一样的策略,为什么效果截然不同?“晁错的削藩损害了所有人的利益,而主父偃让大多诸侯子弟得到了利益。”这位同学的分析有道理。在整个策略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设计——分化瓦解,把王国铁板一块的集团分化瓦解,让集团中的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受益,因此从阻碍者变成拥护支持的力量。同样的政策用不同的方法实行,达到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汉武帝的狡猾在哪里?在现象上形式上有利于诸侯,这就是中国古代的帝王之术——我搞推恩令,不是从我的角度着想,而是从你的角度着想。原来只有嫡长子享有继承权,其他都是骨肉同胞,却没有任何权力,这是不符合我们汉代孝治天下的原则的,我要把仁孝、仁德推广到每个角落。

推恩令的实行,最终,齐国被分成七部分,赵国被分为六部分,梁国被分为五部分 ,力量被削弱。

第二步是夺爵。你没有力量对抗我,我再来个釜底抽薪。进贡财物,我要找你金银的问题,成色不足,这是对天子的不敬,借机夺爵。这就是汉武帝的办法。

■北宋:唐末以来地方割据问题

1.地方割据问题的历史背景

宋代要解决什么问题?首先要解决五代十国政权短命的问题。宋太祖担心他也是短命王朝,为此也经常忧虑的是夜不能寐。有一次,宋太祖雪夜访赵普,询问了赵普什么问题呢?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建隆二年(961)中有记载——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建隆二年条,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宋太祖很困惑:为什么会出现像走马灯一样的换朝代?赵普的回答很简单,是因为什么呢?大家说得对——“君弱臣强”。由君臣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分裂割据局面对国家发展非常不利,需要结束政治动荡格局。怎么来解决这样的问题?赵普给宋太祖出了一个主意——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建隆二年条,赵普曰:“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大家看看,短短六句话有几个对策?核心词是什么?“夺其权”“制钱谷”“收其兵”。政治、经济、军事,三管齐下。话非常简短,但措施非常到位。赵普的主意很宏观,宋太祖怎么具体实施的呢?也就是说,宋太祖有哪些解决地方割据问题的方案?

2.地方割据问题的解决方案

1)先来看杯酒释兵权。杯酒释兵权落实的是如何收兵权的问题。关于收兵权怎么来收,不同皇帝有不同的做法,比较普遍的就是刘邦、朱元璋的做法,杀功臣、杀重臣。对此,司马迁有句话说得很到位——“飞鸟尽,良弓藏”。历朝历代的帝王,尤其是出身低下的帝王,夺兵权都用的是血腥镇压的办法。

宋太祖用的办法是君臣夜话,在酒宴之上,杯盏交接之中,把兵权夺了。宋太祖的和平夺权和血腥镇压相比是有进步性的,这实际上是用金钱交换权力。他给大臣怎么说呢?人生如白驹过隙,要及时行乐,那就多置良田美宅,多收一些妻儿舞女,你们就享乐去吧。如果再不放心,我们就结为儿女亲家,再也不要为权力操劳受累。这也是宋太祖历史功名在毛泽东诗词中能够和唐太宗并列的原因。宋太祖在治理国家方面有很多独到的地方。他是一个武将,可是他没有用暴力的办法而是和平赎买的办法,这是他了不起的地方。然而,表面上是君臣之乐,实际上是暗藏杀机。这些大臣,他们参加摆宴席之时,已经就在宋太祖的局中了。杯酒释兵权实际上是激烈的权力斗争,只不过皇帝掌握了先机。

2)文臣任知州,这是解决地方割据问题的第二个措施。

3)财富运京师,这是解决地方割据问题的第三个措施。设置了一个专门的官职——转运使。收上来的钱财转交给中央,地方官员手里没有钱,就没办法养兵,自然就没有力量对抗中央。

3.解决地方割据问题的措施分析

赵普的“夺其权”“制钱谷”“收其兵”,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文臣任知州”“财富运京师”。我们看看,这些解决地方割据问题的主意、措施有什么特点?

第一个是强干弱枝,守内虚外。中央是树干,地方是树枝,西汉王国问题就是地方强、中央弱,树枝压垮了树干,威胁西汉统治。京师、首都是内;地方、边疆是外。《水浒传》中常说八十万禁军,强有力的军队都守卫京师。领兵权和统兵权分离,互不统属,没有人能把军队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

第二个是重文轻武。把文人派到地方,抬高了文人的地位,同级官员相遇,武将要向文官行礼。唐宋八大家中,有六位是宋朝人,你们再看看语文课本,宋代文人的作品占了多大的比例?除此之外,为了保证文人的尊严,宋代有个规定——不杀文人。正因为这样的规矩,宋代文人给我们留下很多佳话和名胜古迹。比如苏轼,犯了错是到处流放,这才有了西湖的苏堤,黄州的《赤壁赋》,长江边的东坡肉以及那么多流传千古的诗词。这样的流放,对个人来讲是个悲剧,但对后代是何等的幸事。我们要留意宋代这样一个特别之处,它不杀文人的规定,使中国文化在宋代达到了顶峰。有人在当代文人中作了一个调查,问最愿意生活在古时候的哪个朝代,宋代排在首位。因为文人觉得在宋代活的有尊严,活得轻松安全。当然重文轻武的另一面就是打仗不行,比如我们熟悉的杨家将,里面虽然有很多演绎和编造,但是也恰恰反映武力衰弱——轻武的结果。

第三个是分割权力,加强集权。我们来看一个人的官职:“端明殿大学士朝奉郎知定州事。”官名很长,这个人实际就是苏轼,我们一起来分解一下这个很长的官名:“端明殿大学士”是“官”,荣誉职务是皇帝身边的大学士;“朝奉郎”是“职”,副部长级别的人物,听着都非常了不起。然而,具体干的什么事呢?“知定州事”是差遣,相当于在定州当市长。一个人为什么给了这么多头衔,是想把待遇和实际干的事情分开来。目的就是把人和事分开,把一件事分给多个人去干,分化权力,这也让宋代出现了“三冗”现象。这样做的好处是加强中央集权,坏处是造成了北宋的积弱积贫。

 

二、皇权与相权矛盾的解决

 

到了宋代,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问题基本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又是如何解决的?我们还是看两个朝代:一个是明,一个是清。

■明朝丞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设立

1.丞相制度的废除

明朝朱元璋,废除丞相,这在初中就学过了。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丞相,我们来看《明太祖实录》卷五十九、卷十四是怎么说的——

《明太祖实录》卷五十九、卷十四关于朱元璋对丞相制度的认识:(由于丞相设立,使)人君不能躬揽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由于纪纲不立)“主荒臣专,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行,人心涣散,遂致天下骚乱”。        

认真想想,哪句话说出了要害?有同学说是“威权下移”, 概括得很好。威权下移的因素肯定有,而造成威权下移现象更深层次的问题就是“主荒臣专”。为什么明朝建立以后还有那么多问题,朱元璋认为是宰相架空了皇帝的权力,所以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他把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都归结于丞相,相权威胁皇权,导致了明朝初期的种种乱象。这还有一个直接原因,那就是胡惟庸案。胡惟庸专权超过朱元璋的容忍范围,杀了一万多人。但是胡惟庸案是个具体的个案,杀人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可能还会有“张惟庸”“李惟庸”……那怎么办?

为了防止宰相专权,朱元璋废除丞相,从根本上杜绝相权威胁。他废丞相的时候,还立了一个规矩,告诫他的子孙,怎么说呢?以后子孙做皇帝,不许设立丞相;臣下也不许谈设立丞相的话题,如果有人提设立丞相就凌迟处死,全家坐死;还特别强调说,他的法度是一字不可改易,子子孙孙必须遵守。

中国上千年的丞相制度,在朱元璋的时候就这样废除了,带来的结果就是“君权和相权合二为一”,最终变成独裁的权力。有好处也有很大的问题,好处是防止权臣专政,巩固了统治;问题是君主专制独裁,加大了社会的风险性。

2.内阁的形成和发展

朱元璋废除丞相,有利于巩固君主专制权力,但也产生了一些问题。我们来看两段材料——

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二十五:“八日之间,内外诸司奏札凡一千六百六十,计三千二百九十一事。“

《明太祖实录》卷一六五:“朕代天理物,日总万机,安敢惮劳,但朕一人处此多务,岂能一一周遍。”

第一段材料给我们提供一些数据,这些数据说明皇帝每天的工作量有多大;第二段材料是朱元璋的直观感受,日理万机,忙不过来。在开国皇帝中,朱元璋出身是最贫苦的也是最勤奋的,为了处理公务,他把睡眠压缩到最低的程度。随时备有笔墨纸砚,随时想随时记,就是这样忙,他也忙不过来。怎么办呢?他想到的办法是找人来帮忙。原来有丞相帮,而他亲手废了丞相,并立了规矩,以后的子孙不许设立宰相,大臣也不能提设立丞相的话题。

现在忙不过来怎么办呢?朱元璋设了一个新的机构——殿阁大学士,用了个新名称。这些人仅备皇帝顾问,不像丞相有正式的官职,也不像丞相统领六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些人只是顾问,帮皇帝处理政事。殿阁大学士地位很低,很少参与决策。

到了明成祖时期,有了内阁的名称,职权也扩大了,不再只是顾问,而是可以参与商讨军国大事,并且成为正式办公机构,参与机密事务的讨论。

内阁的完善是在明宣宗的时候。内阁有了票拟权,什么是票拟权?奏折到了内阁,内阁大臣先来阅览,拿出处理意见后再上报给皇帝,如果皇帝认可内阁处理意见,就按照票拟来批红,用红笔将处理意见照抄。票拟有点类似帮皇帝决策。代替皇帝处理文件,地位很重要。

其实,在票拟过程中,明朝很多皇帝看都不看,交代给谁去批红呢?司礼监的太监。由太监去批红,就等于国家的大权落入宦官手中。所以,明朝出现了一个现象——宦官专权,甚至可以说,宦官专权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本来明初废除丞相是为了加强皇权,而到了明中后期表面上权力是高度集中,但时常是大权旁落。

明代还有个政治现象是特务政治,比如锦衣卫、东厂、西厂,这都是专制皇权加强到顶峰的重要表现,靠正常的制度已经不能维护统治,因此需要用非制度的因素维持统治。因此在很多专制国家,这也可以被看作警察国家。

■内阁的淡出与军机处的设立

1.设立军机处的背景

清承明制,内阁保留,但是内阁的票拟权有增无减。清朝就想办法限制内阁的票拟权。除此之外,清朝还有个特殊的机构,议政王大臣会议,这有点类似贵族的集体领导,保留原始民主的习惯,皇帝权力受到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限制。这些机构都成了皇帝的眼中钉、肉中刺。

军机处是雍正设立的,为什么是雍正时期设立的?我们来看这段材料——

赵翼《檐曝杂记》卷一“军机处”云:“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值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各‘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材料看着很长,但信息明确:雍正年间要在西北大战,出于军事保密的需要,设立军机处。直接因素跟什么事情有关?正如同学们所说:“战争有关,军事保密的需要。”军机处后来管的是否仅是军事?我们看“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也就是说,由军事开始,扩大到所有的事物。

当然,雍正设立军机处,还有一个历史的因素,这就是康熙皇帝设立的南书房。康熙在处理政务的时候,在南书房召集一些人,私下商量解决,架空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这是中国政治文化中非常厉害的一种传统,统治者对现行机构不信任,通过另设新的机构来架空实权机构,汉代的内朝,清代的军机处,以及“文化大革命”时期我们成立的中央文化革命领导小组,都是这样的政治策略。

2.军机处的运行

什么样的人能担任军机大臣?材料上说了,亲臣和重臣。我们来看军机处的照片(有位置图、有内景图,此略):先看位置,龙忠门内,离养心殿很近,像门房和办公楼的关系,说明军机处的地理位置重要,皇帝可以随时召见军机大臣。再看内景,这告诉我们什么信息?这是办军国大事的地方,房间却非常简陋,说明这些军机大臣虽然地位很重要,但是在皇帝眼中是奴才,军机大臣并没有位极人臣的尊贵。

3.军机处的职能特征

军机处图片的相关细节实际上也在告诉我们,军机处的职权究竟是怎么样的。首先,军机处不同于明代内阁,它并不是正式的机构。其次,它仅是纂拟谕旨,但是没有决策权,跪受笔录,皇帝说什么记什么,然后传达给各地,类似于传达室的收发员。一方面,皇帝很重用他,军机大臣也知道国家机密;另一方面,军机大臣不能参与决策,只能秉承皇帝的旨意,完全听命于皇帝。

军机处的设立意味着什么?有同学说是“加强皇权”。我觉得,回答“加强皇权”,方向对,但是程度不够,应该说是专制皇权达到顶峰的标志。因为军机大臣完全沦为奴才,只能跪受笔录,不要你的思想,不要你的能力,只要你听话,整个国家都要服从一个人的旨意。我们发现,虽然明清和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方向不同,但目的都只有一个,就是无论是中央的权力还是地方的权力,都要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

■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同学们放眼世界、思考历史、分析现实,想一想,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给中国社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1. 君主专制与当时世界潮流背道而驰

放在世界背景下来看,明清加强君主专制与世界潮流背道而驰。因为明清时期,全世界再往什么方向走呢?1644年清朝入关,而1640年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当人家发生革命,促进民主发展的时候,我们在干什么?我们在搞专制;人家在分权、放权,我们在干什么?我们在集权、还在专权。中国和世界制度差距的拉大是在明清时期。

2.决策具有独断性、随意性,易出现失误

就加强君主专制自身来看,皇帝权力增大,决策的独断性和随意性,就增大了政治的风险性。人们常说的“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伴君如伴虎”,就是这个意思。皇帝也会犯错,但皇帝不会承认自己有错,那么,具体办事的人就要为皇帝的错误承担责任。我们想想,几亿人的国家,整个命运却系于一人之手,我们也就明白了这套制度设计有多么危险,我们的政治为什么越来越糟糕了。

3. 官吏唯上是从,助长因循守旧之风

从官员的角度来看,唯上是从,因循守旧,缺乏独立人格。皇帝做决策,官员执行就好了,因为只对上负责,所以不需要搞创新、搞民心工程。什么以人为本、以民为本,这些在长官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只有长官满意了,这才是官员最大的政绩。官员代表老百姓利益还是长官的利益,因为官员的命运是攥在他的长官手里的,所以官员只能代表长官的利益,替长官说话。

4. 官僚机构膨胀,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

因为所有官员都是执行者,执行时皇帝又不放心,皇帝便将权力分散给一些人,又要派人监察,官僚队伍越来越大,最终是官僚主义,办事效率低,而且滋生贪污腐化。官僚多了,国家运行的成本就高了,而国家又没有那么多钱给官员发工资,因此长期维持低工资的状态。这就导致官员靠正常收入没有办法养活自己,比如明朝有名的清官海瑞,他当清官的代价就是除了过年过节,平时是吃不起肉的,一个四品官员靠工资吃不起肉,也养不起智囊团。所以这就逼得大部分官员要想办法提高额外收入,明清贪污腐化严重到什么程度——夏天有冰敬,冬天有碳敬,逢年过节下级都要给上级送心意。到了清朝,贪污腐化也就常态化了。

【读史悟道】中国很多节日现在不那么受欢迎,一些人们怕过节,为什么?是因为节日在变味,文化的意味不多,灰色的意味太多。历史记载,某官员在陕西当巡抚,一年光收一个官员的孝敬就是5200两银子。这个人是林则徐。林则徐是民族英雄,我们讲他那么多的英雄事迹;“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原来也有灰色收入的一面。这与个人品行无关,而是体制出了问题——制度把人逼到了绝路。“好的制度可以使坏人不敢做坏事,坏的制度让好人也变了,世界上的坏事百分之九十都是好人做的。”我们应该静下心来好好体会这句话。

5.皇权的极度膨胀,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加强君主专制最大的恶果就是皇权的极度膨胀,最终阻碍了中国的社会进程,中国落后于世界。中国和世界的差距拉大就是在明清时期,而不是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是这五百年落后(加强君主专制)观念与措施导致的结果。

6.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当然,我们也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专制集权也有积极的一面,也就是常说的几个关键词——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这是史学界比较主流的说法,其实很多东西是经不起认真推敲的。

我们说社会安定,美国学者孔飞力写了一本书叫《叫魂》(该书副标题是“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讲的是乾隆时期流传于江南地区的一种封建迷信。什么是叫魂呢,就是要害某一个人,便将这个人写在纸上,用针一扎,被叫魂者可能就会倒大霉。人人都担心自己成为叫魂的受害者,统治者也高度重视,抓了很多嫌疑人,严刑拷打,全国草木皆兵,导致社会动乱。可笑的是,最后证实叫魂是一件子虚乌有的事情。这恰恰反映了在病态的社会下,统治者和民众都极端的缺乏安全感。所以,我们对社会安定的说法是否应该打个问号?

经济发展可能也要打个问号。康乾盛世下的老百姓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呢?老百姓是吃猪狗食,穿牛马衣,明清时代封建经济高度发展,但是老百姓活的毫无尊严,在强大国家下,我们民众的生活质量究竟如何?康乾盛世恐怕只是落日的辉煌。

再来看文化繁荣。我们一定要清楚,这是体制内的文化繁荣,是高度统一下的文化繁荣,如“四库全书”是乾隆皇帝亲自组织的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既是对文化的保护,也是对文化的破坏。政府搞的文化工程,有时候不是文化的幸事,反而可能成为文化的灾难。

 

单元小结: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特质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从制度准备、制度确立、制度发展、制度衰落的历程中寻找中国的DNA。下面,我们再来概括、归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特质——

1)皇帝家天下制度: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族特权。

2)中央集权制度:封建专制主义、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利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3) 官僚制度:人治、封闭、腐败。

什么是官僚政治?我们一起看看王亚南先生的相关解读——

王亚南在《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说:“官僚政治是一种特权政治。在特权政治下的政治权力,不是被用来表达人民的意志,图谋人民的幸福,反而是在“国家的”或“国民的”名义下,被运用来管制人民,奴役人民,以达成权势者自私自利的目的。”                        

这是王亚南先生对官僚政治的解读。他认为,官僚政治本质上就是打着“国民幸福”旗号的特权政治。回顾中国古代历史,历朝历代哪一个皇帝,哪一个官员,不是打着为老百姓服务的称号?皇帝将百姓称为子民,宣扬要救天下于危难之中;官员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然而,这些可能都是表象,它背后的逻辑都是特权。

4)大一统:疆域和政治,思想和文化的全方位统一。

大一统和统一一样吗?不一样在哪里?我们说美国是统一国家,但能否说美国是大一统国家呢?那么,差距究竟在哪里呢?大一统是全方位的统一,都由中央完全掌控,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全方位控制。文字狱、八股取士,高度统一起来。

5)奴隶制式的家长式统治:臣仆化。 

官和民是主仆关系,上级和下级是主仆关系,没有人格尊严和人格平等,人是他人发展的工具。

6)人身控制:编户齐民、限制流动。

我们古代叫编户齐民,严格限制人口的流动。为什么不能让人口流动起来呢?我们常说见多识广,人口流动起来,他对生活的想法可能就不一样。比如朱元璋,他在当皇帝之前的身份就是游僧。人口的流动,无形中增加了统治者管理的难度,不利于统治的巩固。

我们讲了这么多中央集权的特点,说了很多问题,但也有人赞叹的,我们来看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是怎么说的——

钱穆《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中国的传统,只可说是君主立宪,而绝非君主专制。君主专制这种政治制度是违反我们中国人的国民性的。中国这样大,政治上一日万机,怎么可由一人来专制?中国人不贪利,不争权,守本份,好闲暇,这是中国人的人生艺术,又谁肯来做一个吃辛吃苦的专制皇帝呢?” 

钱穆先生说我们中国实行的是君主立宪而不是君主专制,我们中国人不贪利,不争权,我们的人生比别国人的人生高贵,我们是艺术的人生,怎么会专制呢?钱穆先生对中国古代制度是饱含温情与敬意,但这样的观点有没有问题呢?让我们来看看钱穆先生的学生是如何评价老师的观点的——

张中行《关于吾师》:“恕我对老师说几句直言,这段话说到中国的政治制度,说到中国人的品质,如果意在为这两个大块头作广告,可以评一百分;如果是叙述事实,显然就应该评零分,因为很难在中国的‘土地’上找到实例。……钱先生流落异域,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想到吾国与吾民,由爱恋之情出发,就只看见,或并未看见而只是醉心于希望甚至幻想,于是入目的就只是孔孟的善而不是盗跖的恶(依旧说),只是西施的美而不是无言的丑。这是因情而忘了事实之理。

张中行是北大教授,钱穆先生的学生,写的一手好文章。他说要是作广告100分,而讲事实只能给0分。为什么给老师0分呢?因为他认为老师说的是幻想,他还分析了老师这样讲的原因:老师常年飘落在海外,对故乡有诸多怀念和幻想,这些都影响了他对历史的判断。因此,我们读历史、学历史饱含温情和敬意是很有必要的,但是不能让感性挟持了理性,我们更需要对历史有冷静的分析和理性的思考。

 

 

观照:深度透视,古今互镜

 

■中国古代社会五个特有现象(删除此句)

学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寻找中国的DNA,我们不能不面对中国古代社会五个特有现象。

现象一:从发展长度看,周期性动荡。

有学者做过专门研究,并得出这样的认识:中国历史上的王朝从建立、发展到鼎盛,直至显露社会危机、爆发动乱、崩溃,这些都是有规律可循的。中国历史差不多每两三百年就会发生一次激烈的大动荡,旧王朝覆灭,新王朝取而代之,呈现社会结构周期性的瓦解和重建。这就是我们的封建社会历史——长期陷于周期性的循环往复中停滞不前。

现象二:从发展模式看,超稳定结构。

在周期性和停滞性的背后,中国社会呈现一个特有的发展模式,叫超稳定结构。我们都知道,历史是一条长河,无论是自然发展史还是社会发展史,变化都是不可抗拒的潮流。因此我们学习世界历史,经常看到旧的社会结构瓦解时,新结构就会取代旧结构,社会演化到新形态,英国渐进的制度创新,法国大革命等都是如此。可是,我们中国古代社会呢?周期性动荡不足以瓦解旧制度,反而使我们的旧制度不断修复、循环,最终是“百代都行秦政法”。 这就是我们的封建社会历史——超稳定的社会结构。

现象三:从发展空间看,一元化社会。

一元化社会在中国的表现就是权力社会、官本位思想,一切事情都由权力说了算。按理说,社会的价值是多元的,每个人都应该有不同的价值追求,当官有当官的价值,做学问有做学问的价值,搞经济有搞经济的价值。可是在中国,金钱、知识都要服从于权力,知识、智慧多么高贵的字眼,然而这些在权力面前都一文不值。这就是我们中国古人的发展空间,权力下面是寸草不生。

现象四:从发展代价看,腐败的高发。

回顾中国古代历史,历代反腐败力度最大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可明朝差不多是中国历史上最腐败的王朝,所以有人称其为“朱元璋悖论”。为什么?因为我们是权力社会,拥有权力的人就掌控社会资源,作为一个普通人,你获取资源的途径在哪里?那就是拿你手头有的东西去交换。在中国古代社会,贪污腐败已经不是潜规则,而是资源交换的方式。贪污腐败的史实我们已经讲得很多了,我们要注意的贪污腐败的高发带给我们中国社会诸多恶劣的影响。由于贪污腐败的高发,我们社会发展的代价很高。

现象五:从生存状态看,社会亚健康。

什么叫社会亚健康呢?就是没有一个人过的好——百姓糟心、官员忧心、皇帝担心。先说百姓的状况。“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不管王朝是兴是亡,百姓都没有多少好日子过,中国一直把治世和盛世当作政治追求的重要目标,可那时候老百姓的生活和这样响亮的名号有着巨大的落差。过去看《汉书•董仲舒传》,董仲舒说文景之治时的农民,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犹不得饱;最近读美国学者孔飞力的《叫魂》,里面有乾隆盛世时代江南人民生活的描述,贫困无处不在。治世、盛世尚且这样,其他时期老百姓的生活更是凄风苦雨。再看官员的情形。官员也有隐忧,比如像和珅,今日权倾一方,明日“和珅跌倒,嘉靖吃饱”。官员难以长久保持荣华富贵,可能昨天还在讲大道理,做政治表演,今天就变成阶下囚,接受审判。最后说皇帝的情况。皇帝要好一些,但皇帝也有自己的担心,中国皇帝的平均寿命只有40多岁,政务繁忙,身体操劳,还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经常是要绞尽脑汁,如何集中权力?如何维护统治?这样的社会,没有一个过的好,从底层民众到统治者,各有各的烦恼,生活质量堪忧,这就不能算作一个健康的社会,所以我们称为亚健康。

关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征,复旦大学刘建军教授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中有一个总结: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建设中,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诸多的治国智慧和法则,但也留下了许多的无奈。最大的历史局限在于它是一个统治性政权,不是一个发展性政权,更不是一个为国民共享的服务性政权。所有的制度设计都围绕着一个核心:那就是维持江山不改姓、江山不更名。秦始皇传至万世的想法一直左右着后世帝王。直到孙中山建立中华民国,中国传统的统治性政权开始过渡为革命性政权。改革开放后,我们又开始了向服务性政权转化的历史进程。我们正在创造不同于古代中国的崭新历史,这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和多么巨大的历史进步和飞跃,值得我们每个人好好珍惜。

■从整个模块看政治文明进程

            

 

            本文发表于《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4.1-2


本站由陕西西安中学信息中心管理维护

陕ICP备11012318号-1

技术支持:至成科技